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概述 血管畸形表皮痣发病机制

血管畸形表皮痣发病机制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8-16 14:33   817  

旧的术语“表皮痣综合征”是非特异性的,并且如Happle所强调的,目前已存在几种定义明确的疾病具有表皮痣(Happle,1991;Happle,1995);而“线性皮脂腺痣”这个名称则是多余的,因为所有的皮脂腺痣均遵循Blaschko线(最早由柏林皮肤病学家ABlaschko于1901年提出,是皮肤上正常细胞发育的线条,正常情况下该线条是看不见的。当一些皮肤或黏膜疾病根据这个线条显现时,Blaschko线将变得明显。该线在人背部呈“V”形,在胸部和身体侧面呈“S”形旋涡状,在头部呈波浪形。许多疾病都沿Blaschko线分布,既包括先天或遗传性疾病,也包括后天或获得性疾病),该线反映了胚胎神经嵴细胞的背腹迁移(Happle,2001;Happle,2004)。此外皮脂腺痣(如Schimmelpenning综合征中的皮脂腺痣)累及所有皮肤层及其附属结构。因此,应更精确地称之为上皮,而不是表皮(Happle,1991)。

发病机制

皮脂腺痣和Schimmelpenning综合征是由MRAS和KRAS基因的嵌合体合子后突变引起的(Groesser等,2012)。文献记录,约有1/3的Shimmelpenning综合征患者具有脉管异常(Murakami等999;Herman和Siegl,001;Neumann等,2003)。实际上,Sschim-melpenming医师将从第1例患者左颈部切下的组织称为脉管忠病变(Schimmelpenning,1957)。患者术后照片显示,根痕中有深色突起的囊泡,这是一种见于淋巴管畸形不完全切除后复发所致的特征性改变。我们回顾了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就诊的Schim-melpenning综合征患者的记录,并分析了据称为该病的已发表的文献(Greene等,2007)。我们的9例患者中,3例(33%)有脉管畸形,其中1例患有主动脉缩窄、动脉瘤以及肾动脉和颈动脉狭窄(图16-20);另1例患有弥漫性胸部淋巴管异常(件有乳糜胸);而第3例也患有颈,胸部淋巴管异常(伴有乳糜胸),以及下肢淋巴水肿。文献中经我们确认为Schimmelpenning综合征的119例患者,15例(125%)患有脉管畸形包括动脉。毛细血管、淋巴管或静脉畸形。我们确认,在这种综合征中,脉管畸形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因此我们的结论认为,脉管异常与Schimmelpenming综合征有关。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