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血管畸形表面活性剂型硬化剂

血管畸形表面活性剂型硬化剂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9-2 14:11   1039  

源于玉米蛋白提取物的Ethibloc,其主要成分也是乙醇,但该药剂目前已不再使用。EthiblocS曾是可有效治疗低流速脉管畸形的硬化剂尤其是在结合手术的情况下,但该药经常引起肉芽反应进而导致皮肤坏死和材料排异(Riche等,1983;Berthelsen等,1986;Dubois等1991;Herbreteau等1993;Breviere等,1993;Dubois等1997;Gelbert等,2000)。

表面活性剂型硬化剂此类药物主要包括十四烷基硫酸钠(SIS)(Bhar-gava等。1992;Siniluoto等,1997)聚多卡醇(Bhargava等,1992;Jain等,2002;Cabrera等,2003)鱼肝油酸钠(Yildirim等,2005)和乙醇胺(Choi等,2002)。与醇类似。此类药物也是通过损伤内皮衬里导致血栓形成。炎症反应和随后的纤维化(Stroncek等1985;Jacobson等,1992;Suzuki等,1992;Kolbayashi等,2006),同样也损伤红细胞和血小板。与乙醇相比,此类药物形成血栓的速度更慢;并且,有人认为,这也使得异常管道再通的可能性增大。这类药物扩散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变色。肿胀和潜在的神经损伤(Fujiki等2012)。微泡沫自1939年就开始作为一种硬化剂被使用,它是将硬化剂与空气(或空气和油性造影剂)混合后再通过3通旋塞阀制成的微泡沫剂型(Wollmann,2004)。通过微泡沫与单一硬化剂的比较实验与单独注射硬化剂相比,微泡沫对曲张静脉和静脉畸形都有更高的管腔闭塞率和更低的复发再通率(Cabrera等,2001;Mroco-Trichita等,2002;Cabrera等,2003;Yamaki等,2008)。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