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副反应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副反应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31 12:00   3005  


赵吉宏,赵怡芳,李祖兵,张文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武汉430079)

      [摘要]

      目的
      观察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副反应,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材料与方法
      用平阳霉素或平阳霉素联合其他方法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在治疗前后作血常规及胸片检查,治疗期间观察局部及全身反应。
      结果
      发生可逆性副反应46例(9.85%),主要为发热、局部溃疡、恶心呕吐、过敏,除局部溃疡外,其他副反应与用药量无关。不可逆性副反应8例(1.71%),主要是肺纤维化、张口受限、局部组织凹陷、色素沉着,其疗程均较长,与用药剂量相对较大有关。
      结论
      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可发生可逆性和不可逆性副反应,不可逆性副反应可能与用药总量有关。

      [关键词]平阳霉素;血管瘤;血管畸形;副反应

      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疗效确切,文献对其副反应的报告不多见。作者自1998.1~2001.12间,用平阳霉素或以平阳霉素辅以其他药物或方法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在治疗中或治疗后观察到一些平阳霉素的副反应,其中有的可能危及生命或是严重的不可逆性副反应,值得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467例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血管瘤193例,静脉畸形239例,血管淋巴管畸形35例,男性201例,女性266例;最小年龄6月,最大年龄71岁;病变范围最小1cmx1cmx1cm,最大12cmx10cmX7cm;口腔面颈部423例,四肢躯干部34例。

      1.2治疗方法

      单独应用平阳霉素病变内注射者138例;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鱼肝油油酸钠局部注射,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Nd:YGA激光手术等综合措施者329例。应用平阳霉素利多卡因因溶剂者381例,应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者86例。每次注射平阳霉素最小剂量3mg,最大剂量16mg;总量最小8mg,最大56mg;多次注射者间隔时间最短7d,最长3月。

      治疗前后查血常规、胸透或胸片,治疗中、治疗后观察全身或局部副反应。

      2:结果

      在用平阳霉素治疗的467例血管瘤、血管畸形中,观察到各类副反应54例,发生率11.56%。其中可逆性副反应46例,占全部病例的9.85%,占全部副反应的85.19%。这些副反应分别为:发热33例,其中32例体温在38.5C以下,另1例注射平阳霉素后约1h体温高达39.1C。恶心呕吐1例。局部溃疡9例,8例发生于口腔黏膜,1例发生于皮肤;按病变性质分,发生于血管瘤者6例,发生于静脉畸形者3例;最小溃疡面0.3cmx0.3cm,最大溃疡面1.0cmx0.8cm。平阳霉素过敏3例,其中1例表现为皮肤散在红色小丘疹及瘙痒;2例表现为过敏性休克。

      不可逆性副反应8例,占全部病例的1.71%,占全部副反应的14.81%,这些副反应分别为:轻度张口受限3例,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3例,色素沉着1例,局部软组织凹陷1例。

      所有病人治疗前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改变。

      3:讨论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临床应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以来,平阳霉素对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已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肯定,文献报告较多。在这些文献中,关于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病变的副反应的报告较少,作者近几年在临床应用平阳霉素或以平阳霉素结合其他药物或方法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467例,观察到治疗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发生的一些副反应,有一些甚至是严重的副反应,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3.1发热是注射平阳霉素后最常见的副反应,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5%~40%,本组病例发生率约7.1%(33/467),大多为低热,一般不必作特殊处理,体温可在24h之内自行恢复。本组资料中1例治疗后高热患者经静脉输液、滴注地塞米松10mg后恢复正常。平阳霉素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不多,Tanigaw'曾报告用平阳霉素治疗淋巴管瘤有2例出现呕吐、腹泻,本文中1例用药后恶心呕吐,反应较轻,经口服VitB6后好转。局部溃疡的发生率仅次于注射后发热,发生率约2%(9/467),溃疡的发生与病变的性质有关,血管瘤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细胞呈团块状排列,血管管腔小或无管腔,注射时难以将药物注射到管腔内,大多注射在管腔外组织间,局部药物农度高,易造成注射部位组织坏死;而静脉畸形血管内皮细胞呈单层扁平状排列,管腔较大,并有血窦形成,其内充满静脉血液,药物注人其内后,药物浓度很快降低,并随血液流动而减少,因而较少发生溃疡。其次,与病变部位有关,口腔黏膜的病变位置表浅,因此溃疡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第三,与注射药物剂量有关,以作者的经验每8mg的平阳霉素溶于3.5m的1%利多卡因中,静脉畸形按1ml\cm(cm为病变直径)注射,血管瘤按0.6mlom注射比较安全否则可能引起溃疡。溃疡形成后,般给子抗生素口服、局部应用擦剂,10~15d可愈合。

      3.2平阳霉素过敏少见,却是最严重的副反应,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平阳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相当迅速,本组有2例过敏性休克,其中1例发生在注射后5min,另1例发生在注射过程中,患者很快出现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全身乏力,四肢湿冷,便意强烈。经立即给予输液输氧、抗过过敏升血压等措施,患者得以康复。为预防平阳霉素过敏,一般提倡首次用药剂量减半,,或同时应用地塞米松。值得注意的是,平阳霉素过敏并非都发生在第一次注射时,3例过敏者有2例发生于第3次注射时,1例发生于第5次注射时,3例过敏者在前几次注射后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平阳霉素过敏发生迅猛,来势凶险,值得高度警惕。

      3.3平阳霉素在抗癌治疗中,肺纤维化是比较常见的副反应,但在临床用于血管瘤、血管畸形的治疗中,未见有肺纤维化的病例报告。一般认为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时,用药总量较少,用药间隔时间较长,发生肺纤维化的机率相对较低。本组资料中有2例口腔面颈部大面积复杂静脉畸形的患儿,其中1例病变波及一侧颊、下领牙龈、舌、口底及下颌下区,另1例病变范围波及一侧颊、下颌下、腮腺区及颈部。年龄分别为9岁和12岁,均采用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及Nd:YGA激光综合治疗,注射平阳霉素次数分别为8次和11次,间隔时间最短14天,最长3个月,注射疗程均长达2年,每次注射剂量4~6mg,平阳霉素注射总量分别为42mg和50mg,由此可见肺纤维化的发生主要与患者的年龄和用药总量有关,而与用药间隔时间关系不大。因此临床治疗中应注意控制用药总量,尤其是儿童患者,应严密监测肺部情况,同时每次用药剂量不宜过大。

      3.4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后引起的张口轻度受限均发生于成年患者,2例病变位于颊部,1例病变位于咬肌区;病变范围5cmx4cmx3cm~6cmx6cmx4cm大小;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分别为4~5次,平阳霉素总量分别为36mg~45mg,疗程分别为8~12个月;注射间隔时间2周~3个月。这3例患者相对于大面积病变患者用药总量并不是很大,但其局部用药量大,用药后病变区组织出现纤维组织增生间,局部变硬,呈瘢痕样改变,出现相应功能障碍,致使张口受限。局部组织凹陷的1例病变位于左侧面颊、眶下及下睑,注射后下睑及眶下区组织凹陷。其原因与张口受限相似。

      4:结论

      平阳霉素在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过程中以及治疗后,可能有10%左右的病人发生一些副反应,其中大多为暂时性副反应,通过相应处理或不作处理可以恢复;有1.5%左右的病人发生不可逆性副反应,如肺纤维化、张口受限、局部组织凹陷,其发生原因与全身或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总量过大有关,而与注射的间隔时间关系不大。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