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1-15 16:01   2378  

       干扰素最初作为一种抗病毒药物使用,后来发现它可以抑制内皮细胞迁移、增生和血管生成的某些环节。干扰素也可抑制某些特异性生长因子,如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将其作为抗病毒药物治疗免疫缺陷的病毒感染患者时,偶尔发现其对Kaposi肉瘤也有效。此后,文献中出现了应用干扰素成功治疗血管瘤的临床报道。最近Soumekh等报道50例血管瘤患者采用干扰素治疗的经验,尽管许多患者使用激素治疗失败,还有一些开始治疗时血管瘤已停止增生,但在绝大多数病例,应用干扰素加快了病变消退。

       正处于增殖状态的、危及生命的血管瘤,采用干扰素-a(IFN-a)可诱导肿瘤退化。这种干扰素-a诱导的血管瘤的退化不伴T细胞反应,也不伴发坏死。为了确定干扰素-a是否导致细胞凋亡,Sgonc等(1998)用浓度分别为100,500.1000和2000U/ml的干扰素-a培养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O24〜72h,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除了体外培养研究外,还选取了增生期、自发消退期以及干扰素-a治疗的血管瘤皮肤冷冻切片。结果表明,经过干扰素「a治疗的血管瘤比未经干扰素-a治疗的细胞凋亡数上升20%。干扰素-a刺激48h(有剂量依赖关系)后细胞凋亡最多。活组织检查发现,干扰素-a治疗的血管瘤和自发消退的血管瘤中有凋亡内皮细胞,而增生期病变中缺乏。这些资料表明,干扰素-a对血管瘤的治疗作用是基于其能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干扰素不同于激素,它对各期的血管瘤均有效。由于干扰素的作用机制与激素不同,激素治疗失败者仍可采用干扰素治疗。然而,应用干扰素治疗时血管瘤消退的速度慢于激素治疗。在应用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报告中,Ezekomitz等(1992)给予干扰素-a2a,3X10。U/m2体表面积,每天皮下注射,平均疗程7.8个月。Ohlms等(1994)应用干扰素治疗并发呼吸道阻塞的血管瘤,剂量相同,只是平均疗程较长(11.3个月)。而Sowekh等的治疗计划与以上两项研究略有不同,在前6个月,每天皮下注射干扰素,后6个月每周注射3次。

       干扰素治疗应注意相关的毒副反应。所有患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尤其在治疗的早期。可出现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和肝脏氨基转移酶活性轻度升高,个别病例氨基转移酶可增加5倍。Vesikari等(1988)报道1例喉乳头状瘤病例,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后,患儿发生不可逆性痉挛性双瘫。该患儿的干扰素治疗剂量从每2天200万U到每天300万U不等,治疗11个月,在最大剂量时出现了以上症状。停用干扰素后,痉挛症状得到改善但未能恢复。此后,在治疗血管瘤的患者中,也曾发生几例不可逆性痉挛性双瘫的并发症。

       在采用干扰素抗病毒、抗肿瘤治疗时,可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进行性精神运动迟缓、语言障碍和幻觉。除此之外,Guyer等(1993)采用干扰素治疗脉络膜新血管生成和其他病变,10例患者的视网膜出现了棉絮样斑点(cotton-woodspots)。仅1例患者视力丧失,因此这种不良反应似乎是可逆的。Guyer等认为,视网膜棉絮样斑点是由于局部缺血所致,而这种缺血的原因是视网膜血管中出现了免疫复合物沉积和白细胞浸润。

       由于干扰素治疗的前述不良反应,因此仅适用于可能危及生命或视力的病变,除卡-梅(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外,应在激素治疗无效时方可使用。治疗计划如下:

       (1)每月进行1次生长发育及神经病学检查。

       (2)每月进行1次血象、肝氨基转移酶水平、甲状腺功能测定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监测。

       (3)干扰素-a2a治疗,3X106U/m2体表面积,每天皮下注射1次。

       (4)尽可能每月复诊1次。

       (5)在结束治疗后3个月,进行生长发育及神经病学的检査。

       显效后继续用药,直到病变得到有效控制,疗程大约需6〜8个月。如果开始治疗1个月后未见有效,应停止使用干扰素。干扰素与激素不同,用药后不存在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因此不需在停药前逐渐减量。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