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血管畸形的硬化治疗(三)

血管畸形的硬化治疗(三)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20-1-2 12:00   1540  


      五:血管畸形使用微泡沫的硬化治疗

      硬化剂以微泡沫的特殊剂型被引入后改变了上述情况,因为注入的微泡沫自然而然地取代了血管中的血液,稀释的程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静脉内的药物浓度得到较好的控制。随着气泡体积变小,硬化剂微泡化使得其表面积呈指数增加,提高了治疗效果,明显地减少了注入的总剂量(硬化剂的用量)。此外,泡沫使硬化剂容易较均匀地分布于血管表面的内皮,延长了硬化剂与内皮的接触时间。微泡沫的回声使之可通过超声间接显示,注入微泡沫的可操作性(manipulability)使之可被推送至距注射部位较远的区域。这样,血管内给予微泡沫使硬化剂的用量更为准确。

      除安全以外,泡沫硬化剂最大的优点是其可管理性(manageability)。微泡高度的内聚力(internalcohesion)意味着在首次注入后可被抽吸和再注入。导管内所见回抽的微泡颜色反映了硬化剂被稀释或在血管内所占据的程度。颜色的变化范围从完全占据血管腔时的白色到中度或重度稀释时的粉红色或红色。此外,由于微泡沫在血管内可操控,可根据治疗区静脉的敏感性增加或减少其填充程度(译者注: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因为泡沫硬化剂可以抽出和再注入,可以根据受治疗的静脉痉挛程度决定是否抽出或再注入)。

      泡沫是用生理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制成的。在理论上,气体注射入血液中预示着发生气体栓塞的可能。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放射诊断中就将CO?作为对比剂,静脉注射量为50〜100ml。用CO2制作微泡沫的优点[包括流动性(fluidity)]使之可用于细导管,即使大剂量亦无毒性,且成本低。

      基于这些原因,CO2在内脏、腹部和肢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重新引起了关注。因此,一方面,二氧化碳的高溶解度使之更容易在血液中代谢、在肺内弥散;另一方面,微泡化使得气体表面积呈指数形式增加使之更容易溶于体液中。

      相对于液体硬化剂表面积较小,泡沫硬化剂的液相与血管内皮接触的活性表面积(activesurfacearea)显著增加。

      因此,与液体相比,泡沫形式的硬化剂用量更加准确,可更好地预测效果。微泡沫并不立即与血液混合,而是将血液从血管内排岀并充满管腔,使硬化剂均匀接触静脉内皮而不被稀释,保持已知浓度不变。因为血管内充满着泡沫,同时也可任意控制硬化剂与内皮的接触时间.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