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先天性血管瘤

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先天性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1 11:33   2226  

       摘要目的

       探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皮肤血管瘤的效果以及对患儿机体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11例先天性皮肤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儿中有1例在治疗中皮肤发生溃烂,经反复换药治愈,留有瘢痕。11例瘤体消失,10例皮肤基本正常。11例中无1例复发,患儿机体发育正常。

       结论

       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治疗,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对患儿机体发育无明显影响。

       近年来血管瘤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虽然临床治疗方法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将我院近10年来,在门诊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治疗先天性皮肤血管瘤11例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1995年1月~2004年1月在我院门诊治疗的体表血管瘤患儿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年龄最大3岁,最小2月,平均年龄9月。瘤体最大3cm×4cm,最小0.5cm×0.8cm。治疗方法:根据瘤体大小,平阳霉素1~4mg+地塞米松1~2mg,用注射用水或0.25%利多卡因稀释至5ml左右局部放射状封闭性注入瘤体。勿注入血管内。然后根据瘤体变化,间隔15~20天可重复注射,一般2~3次治愈。

       并发症:注射后11例患儿均出现厌食,4例出现呕吐,1~2天后消失。1例第二次注射后局部发生溃烂,经换药,半年后创面愈合。11例全部随访,最长随访8年,最短1年,平均6年。注射部位留有瘢痕者2例,有色素沉着者2例,色素脱失1例,无复发病例。随访中观察患儿发育情况,未发现异常。

       讨论

       血管瘤(Hemangioma)多属良性,先天性居大多数,黄澄如、赵佩云统计3491例小儿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有血管瘤975例(占27.9%)。血管瘤约有3/4病例在出生时就存在,其余也多在婴儿期出现,女性约两倍于男性,大多数单发,多发者约占1/5[1]。此肿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头面部、颈部为多,其次见于躯干,很少发生在内脏。

       血管瘤由胚胎时期残留的血管细胞生长而来,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血管发育畸形或血管增生而非真性肿瘤。具有快速生长的特点,特别是在生后第一年。但多数并不呈无限制生长,很少发生恶变[2],尽管血管瘤是良性,但它能破坏周围组织。有些血管瘤呈浸润性生长,从而造成儿童美容缺陷。另外,也可导致功能障碍。在少许情况下,血管瘤又有恶性进程特点,可出现诸多的并发症,如:溃烂、出血、感染等,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血管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治疗问题至今未完全解决,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动脉血管瘤至今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尽管绝大多数血管瘤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大多数患者就诊时间比较晚,而恰恰是开始治疗时间对预后有决定性意义。约2/3的血管瘤出生后就可发现,所以正确的诊治时间应从新生儿期开始。作者体会,应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治疗先天性皮肤血管瘤越早越好,具有用药少,不良反应轻,疗程短的特点。

       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StiepiomycesPingyangensisn,SP)产生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能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和切断DNA链,影响癌细胞代谢功能,促进癌细胞变性、坏死。平阳霉素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无明显影响[3]。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二者有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平阳霉素的剂量,从而减少毒副作用。

       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封闭治疗皮肤血管瘤,必须根据患者年龄、瘤体的大小,慎重选择剂量,瘤体较小(≤5cm),首次剂量平阳霉素、地塞米松一般不要超过4mg,可用利多卡因或注射用水稀释。再次注射可减量,每次间隔时间15天左右,一般2~3次均可治愈。若溃烂,坚持清洁换药,瘤体逐渐脱落,新生皮肤覆盖后痊愈。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