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文献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观察与护理 ... ...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观察与护理 ... ...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22 13:55   1084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80%的患儿在7~12岁左右可基本或完全消退,但如在早期增生过程中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面部畸形,影响器官功能,有的并发出血、感染和溃疡。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年龄<1岁的患儿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血管瘤体内灌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中心医院及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儿42例,男性16例,女性26例,年龄1个月至1岁,平均5.8个月。草莓状血管瘤23例,海绵状血管瘤14例,混合型血管瘤5例;颈部5例,唇部17例,腮腺17例,舌部2例,软腭1例。病变最小1.0cm×0.5cm,最大4.0cm×3.0cm。所有患儿于出生后被家长发现生长在体表的血管瘤,呈红色斑点,均处于增长迅速状态,发展为隆起的红色斑块,呈草莓样外观,部分患儿可扪及皮下可压缩性的肿块,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且可凝固。

       1.2治疗方法:治疗前常规行血常规和胸部X线透视检查,结果无异常者方可进行治疗。平阳霉素灌注液配制:取平阳霉素(8mg/支,哈尔滨博莱制药有限公司)8mg、地塞米松磷酸钠(5mg/支)1mL、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至20mL备用。常规消毒瘤体病变区,在瘤体外0.5cm施压阻断血流,抽取所需灌注液,以4~5号头皮针头刺入瘤体内,按体表瘤体面积每1cm×1cm注射1mL灌注液计算注射量,回抽有血性液体后即可将药物缓慢注入瘤体内。据瘤体大小的不同,治疗时可在一个刺入点呈三角形或四边形向不同方向注入药物,一般以2~3个点为宜,注射后瘤体表面皮肤或黏膜变白,局部继续施压2~3min。术后1~3d,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7~10d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瘤体消失。

       2结

       灌注治疗组42例患儿,经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灌注1~2次后,瘤体均明显缩小,其中35例治愈(83%),7例显效(17%),总有效率100%。治疗期间出现发热反应3例,体温24h后恢复正常;胃肠道反应4例,1~2d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肺部症状、血管瘤局部溃疡坏死和意外。

       3护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加强知识宣教。大多数患儿家属知道平阳霉素是抗肿瘤药物,因此产生恐惧心理,担心会引起骨髓和免疫功能等方面不良反应。护士应与家属加强沟通,详细介绍该治疗的原理、方法及疗程,讲解平阳霉素具有抗肿瘤、活性强、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对骨髓和免疫功能无抑制作用。使其了解治疗后的注意事项,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放心接受治疗。

       3.1.2注射前准备:进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胸部X线透视、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者方可进行治疗。询问有无过敏史,如有平阳霉素过敏史者禁用,可予平阳霉素皮试,将8mg平阳霉素溶解成2mL,取原液0.1mL稀释成100mL,取稀释液0.1mL做皮试,结果判定同青霉素皮试,皮试阳性者予以排除。建立静脉通道,备好常规吸氧装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品。剪短患儿指甲,以防术后挠抓注射部位引起破溃感染。

       3.2术中护理

       3.2.1体位选择:置患儿于适宜体位,年长患儿给予鼓励,争取主动配合,固定好不合作患儿体位,防止因躁动而将药液注入瘤体外的正常组织。

       3.2.2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可选择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时刻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术中要随时观察液体有无外渗和针头阻塞等情况,以防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时利于抢救。

       3.2.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行血管瘤瘤体内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皮疹及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对症处理。

       3.3术后护理

       3.3.1渗血及出血情况的护理:注射完毕,针孔用消毒棉签或无菌纱块局部按压5min,以防出血及药液外渗,如瘤体表面有少许渗血,可用肾上腺素棉球轻压止血,如发现肿瘤表面反复少量出血,应密切观察,如有大出血时,及时报告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准备好止血药物和器械,安慰患儿家属消除紧张心理。

       3.3.2发热的护理:①平阳霉素可导致机体发热,使用平

       阳霉素的患者约44%可出现发热反应。②应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注射后测体温1次/h,连测3次。低热者无须处理,多饮水,高热者给予50%酒精擦浴,并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注射后持续高热不退者,应考虑合并其他感染,及早给予抗炎、抗病毒等对症治疗。

       3.3.3防治感染:注射后遵医嘱合理应用抗生素,可用3%过氧化氢与生理盐水1∶1稀释涂后擦于血管瘤表面。3.3.4胃肠道反应的护理:胃肠道反应较少见,表现为轻度的恶心、呕吐,一般经口服维生素B后好转,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3.3.5皮肤护理:注射部位保持干燥卫生,避免手抓挠,以防局部组织破溃感染。

       3.3.6瘤体局部护理:避免损伤瘤体表面,指导患儿家属观察和保护注射部位,平阳霉素注射后4~5d,血管瘤体表面逐渐形成黄色痂,教育家属勿撕揭,待其自然脱落。7~10d后复诊,观察血管瘤消退情况,必要时重复注射。

       4讨论

       婴幼儿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现象,在1岁内,血管瘤处于增殖期,由于血管瘤生长迅速,甚至部分破坏重要组织器官使容貌毁损,对患儿及家属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对患儿以后的成长也不利。血管瘤的治疗应争取早期干预,在增生早期就控制病灶的增殖,必使外观的破坏最小化,并使消退期提早,消退过程也将大大缩短[1]。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可减轻局部组织水肿,防止平阳霉素激发体内热原的释放及过敏反应的发生。本研究配制的平阳霉素灌注液治疗后患儿无发热反应,进一步表明平阳霉素的质量浓度与剂量和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若质量浓度和剂量偏大,则会引起较大的不良反应,反之亦然。平阳霉素灌注液引起发热的原因可能是平阳霉素能激发机体内热源的释放,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反应[2]。而地塞米松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抑制机体内热源的释放,防止平阳霉素所致的发热和过敏反应,同时亦能抑制血管内皮DNA的合成,有消除肿胀和软化瘢痕的作用。因此,平阳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并缩短治疗时间。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对患儿的细心护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准确做出相应处理,提高治愈率,减轻患儿痛苦。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