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CT检查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CT诊断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11 15:00   1722  


赵薇,滕国春,白志勇
(赤峰市第二医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方法:对24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CT对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诊断率为90.72%。
      结论:CT扫描对于海绵状血管瘤能准确定位、特异性很高,对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眼眶;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眶内良性肿瘤,占眼眶肿瘤的14.5%[1]。眼球突出症状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表现,早期不明显,当肿瘤直径大于10mm时,临床可有明显的眼球突出表现,同时会伴发视力改变。压迫视神经早期即有视力减退,有时会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或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大多数海绵状血管瘤通过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明确诊断,但一部分表现不典型病例仍然时有误诊。笔者通过对于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CT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总结2000年5月~2011年9月间在我院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共计2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年龄14~60岁,平均35岁;20例有眼球突出表现,5例有眼部胀痛,12例合并视力下降。

      1.2:检查方法

      CT平扫及增强扫描,使用Xvisiong/EX东芝单排螺旋CT机或PHILI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机,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眶上缘至眶下缘,扫描参数:单排CT为120KV、200MA、1s,矩阵为512@512,层厚3mm,间隔4mm。64排螺旋CT为:120KV,250MAS,FOV250mm,512@512矩阵,16@0.625mm层厚,螺距0.818,扫描后摄横轴位片,层厚1mm,间隔3~5mm,矢状位和冠状位图像层厚538内蒙古医学杂志InnerMongoliaMedJ2012年第44卷第5期为1mm,间隔依据情况而定。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5g:100ml),注射速度310ml/s,在25s,60s,240~300s行三期扫描。

      2:结果

      24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中,20例位于肌锥内,占总数的83.3%,2例位于肌锥外,2例位于肌锥内外间。22例形态为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楚圆滑,2例有分叶;大小不一,最大者为3.5cm@4.2cm,最小者为0.8cm@1.3cm;平扫肿块CT值为34~79HU,未见钙化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4例较小者(直径小于1.5cm),早期瘤体明显均匀一致强化,20例较大者(直径大于1.5厘米)中的10例早期呈边缘结节样或斑片状强化,8例表现为中心部斑片状强化(图1),延迟5~20min后渐进性强化范围扩大,终至密度均匀一致填满病灶(图2)。早期强化区和延迟期均匀强化CT值分别为125~199HU和120~152HU。有2例延迟时间为5min,未再继续延迟,病灶有小部分未见填充。有2例病灶较大者压迫眼眶致眼眶骨壁吸收扩大(图3),20例瘤体接近眶后部病例眶尖与肿瘤脂肪间隙均存在程度不一。20例有眼球突出。

      3:讨论

      3.1:临床特点及病理机制

      海绵状血管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眶血管性病变,也是最常见的眶内良性肿瘤之一,发病原因不明。由于肿瘤多位于球后肌锥内,生长缓慢,临床主要以渐进性突眼与肿瘤压迫眼球或视神经引起的视力下降来就诊。女性与男性发病之比为2:1,好发年龄为20~40岁。该瘤组织病理学上由多个衬有内皮细胞的窦隙状血管和纤维组织间隔构成,状似海绵,外有纤维性假包膜。

      3.2:CT表现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平扫为肌锥内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匀,CT值约为70HU左右。增强扫描早期边缘或中心结节或小片状强化,延迟期渐进性强化,逐渐填满病灶,密度均匀一致。本组24例病例绝大部分为上述典型表现(占75%)。20例位于肌锥内,2例位于肌锥外,另有2例位于肌锥内外之间,与有关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本组20例瘤体较大或接近眶尖者均见眶尖脂肪间隙存在,这与文献报道相同[3],是血管瘤较为特征性改变。Harris和Jakobicc曾报道大组病例(66例),其在CT、病理学研究中没发现钙化,他们认为有无钙化是海绵状血管瘤与静脉性血管瘤及静脉曲张的重要区别,后者常有钙化[1],本组病例未见钙化。增强情况本组有18例(占75%)呈现为典型的强化表现,为肿块边缘或内部结节与斑片状强化,延迟渐进性强化,直至填充整个肿块。有4例(长径<1.5cm)动脉期即完全均匀强化,可能为病灶较小之故。2例延迟5min扫描,病灶未见完全填充,未再继续延迟,可能与延迟时间不足有关,或者是乏血供所致[2]。有文献认为渐进性强化首先强化处可能为供血动脉与瘤体的链接点[4]。我们随手术观察2例符合,没再多追查更多病例。

      3.3: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眼眶内其他肿瘤相鉴别。如神经纤维瘤较小且强化较明显时,与位于肌锥外海绵状血管瘤有时不易鉴别。眶内静脉曲张往往强化较快,呈迂曲血管状,病人采取Valsalva.s动作和压迫颈部使静脉压升高时,病灶血管扩张明显,以兹鉴别;毛细血管瘤为小儿常见的眶内占位性病变之一,该瘤好发于鼻侧内上象限肌圆锥外,亦可位于圆锥内,因其没有真正的包膜,故侵袭性特别强,可沿视神经管、眶上裂向颅内蔓延,甚至产生眶内肌圆锥铸型[5]。CT表现为界清或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病变有早期充盈而且快速廓清的特点,具有鉴别诊断价值。海绵状血管瘤尽管早期结节状强化,延迟逐渐扩大填充为其典型征象,但对于血管性病变来说也有例外,如:1例具有典型海绵状血管瘤表现者,病理证实为毛细血管瘤(图4),属于个案,深层原因,有待研究。

      总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定位准确,特异性较强,能明显提高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对于眼眶血管瘤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