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治疗 眶周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并发症

眶周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并发症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19 14:19   1012  

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治疗眶周深部血管瘤有引起球后间隙出血或血肿的风险,可能威胁视力。球后注射皮质类固醇可能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闭塞和视神经损伤(Ellis,1978),也有将药性持久的类固醇意外注人眼球内(Zinn.1981),以及注射后发生眶蜂窝织炎的风险(Ang等,2007)。皮质类固醇注人眼睑内,可遗留红曲样斑块沉积,据说可在几个月内消失(Kushner,1985;Haik等,1994)。另一个远期并发症是血管瘤退化区营养不良性钙化,后期需要切除(Car-ruthers等,1998)。

在眼科文献上还有其他少见的并发症,例如暂时性皮下萎缩(Droste等,1988)和暂时性脱色(Cogen和Elsas,1989)。有一篇更严重的病例报道,病变内注射后发生眼睑坏死(Sutula和Glover,1987),但侵袭性血管瘤本身也会造成这种并发症。作者曾治疗1例患儿,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后,发生永久性动眼神经麻痹(图6-48)。

眶周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并发症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6-48(A)2岁,额部、眶周消退期血管瘤,病变内注射皮质类固醇造成动眼神经麻醉。(B)7岁,遗留突眼和麻痹性眼睑下垂。(C)15岁,植入聚乙烯假体上抬眼球,内眦韧带固定,眼外肌手术以矫正斜视,注意吊额肌,使上睑提升。

迄今为止,最令人头痛的潜在并发症是视力丧失在报道的2例病例中,注射量为2.4-3.5mL(Shorr和Seiff,1986;Ruttum等,1993)。第1例患者注射时4岁,在穿刺和给药降低眼内压后视力恢复(Shorr和Seiff,1986)。第2例患者发生双侧逆行栓塞,但视力未受水久性损害,健侧眼黄斑区视网膜遗留瘢痕(Ruttum等,1993)。还有1例明确的病例报道,注射1.2mL皮质类固醇后发生眼动脉栓塞,后来视力恢复(Egbert等,1996)。视力丧失也可发生在邻近解剖结构注射皮质类固醇后,例如鼻甲、蝶腭神经节、扁桃体窝和面部病变(Whiteman等,1980;Ruttum等,1993)。

推测失明是由于微粒化皮质类固醇颗粒逆行流人眼动脉和视网膜动脉所致。98%的曲安奈德颗粒小于10pm,最大为25pm(Shorr和Seiff,1986)。显然,在婴幼儿,需要做眼底镜检查,以确诊视网膜无灌注。Egbert及其同事(1996,2001)研究了这一令人担忧的问题的血液流变特征,强调如果注射时压力过大和注药量过多,会引起药物反流,造成眼栓塞。他们发现,使用特定设计的装置在眶周血管瘤注射时,注射压力超过全身动脉血压(Egbert等,2001)。病变内注射只适用于眼险小的、表浅型血管瘤,但不适于弥散性病变或深达眠隔的病变。

眶周肿瘤的范围可通过超声确定(Bowman等,2004)与全身用药相比,家长更喜欢病变内注射,这也表达了对失明的担心(情有可原),虽然其可能性极小。此时可考虑寻求眼科医师的帮助,在注射前30min眼内滴人扩瞳药,注射过程中或治疗后即刻做间接眼底镜检查。发生栓塞时,可见视网膜动脉灌注减少,视网膜弥漫变白。

治疗建议包括前房减压、眼部按摩和应用药物降低眼内压(Egbert等,1996),因有致盲危险,尽管概率很小,但许多眼科医师喜欢口服皮质类固醇,即使是对眠周小的血管榴。球上间隙(Tenon囊下方)注射皮质类固醇已被用于治疗造成进行性眼球突出的球后血管瘤,特别是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无效者(Coats等,2003)。治疗在全麻下进行,在题下穹隆通过球结膜和Tenon囊做一短的结膜切口,在球后区引人1个钝头插管,将1mL皮质类固醇注人Tenon间隙后下方,然后关闭切口。这一技术不可能被大多数眼科医师所接受,的确也超出了其他专家的专业技能。球后血管瘤对口服皮质类固醇或β受体阻滞剂反应良好。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