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流行病学 婴幼儿血管瘤的流行病学

婴幼儿血管瘤的流行病学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11 15:00   1348  


      【摘要】关于婴幼儿血管瘤流行病学的报道非常少,而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因此很难得到某些数据。婴幼儿血管瘤在普通新生儿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1%〜2.6%,但在1岁时发生率增加到12%。约3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即可发现,70%〜9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后最初的4周内出现。多数血管瘤为零星散发,但是已有婴幼儿血管瘤呈家族性发病的报道。

      尽管婴幼儿血管瘤可见于所有种族,但更常见于高加索地区婴幼儿,少见于非洲或亚洲血统。在美国正在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1058例患者的数据显示68.9%的患者为高加索人、14.4%为西班牙人、2.8%为亚非人种。男女比例为1.0:2.4,这与既往的报道相似。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率显著增高。

      根据Chiller提出的新的临床分类方法,各种类型婴幼儿血管瘤的分布为:局限型72%、节段型18%、不定型9%、多灶型3%。24%患者经受血管瘤相关并发症的痛苦。溃疡是最常见的并发症(16%),其次依次为视力损害(5.6%)、气道阻塞(1.4%)、听道阻塞(0.6%)和心脏损害(0.4%)。

      PHACES综合征是一种神经皮肤综合征,指面部巨大的、斑块样“节段性”血管瘤伴一种或多种其他畸形的综合征,约占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总数的2%〜3%,而且至少20%的患者合并面部节段性婴幼儿血管瘤。PHACES综合征的颅脑和脑血管畸形是出现临床表现最可能的原因。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普通新生儿中的发生率为1.1%〜2.6%,但在1岁时发生率增加到12%。约3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即可发现,70%〜9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出生后最初的4周内出现。

      1980年前,由于既缺乏统一公认的分类方法,加之缺乏对血管胎记(vascularbirthmarks)自然病程的明确认识,用于描述血管胎记(包括血管瘤)的术语很容易混淆。过去的几十年里,未见关于血管瘤发生率的前瞻性研究报道,而且在各个研究中用于描述病变的术语也不统一。1982年,Mulliken和Glowacki为了澄清混淆,提岀了血管性疾病的生物学分类法,即根据临床表现、细胞学特征和自然病程将血管性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这种分类方法的分水岭为异常血管团是否在新生儿期迅速生长随后逐渐消退。1996年,国际血管性疾病研究学会采用了这种分类方法的改良版,在血管肿瘤(以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和血管畸形(血管形态发生的纯粹错误而几乎无内皮细胞核分裂能力)之间做出了明确区分。
Kilcline和Frieden在一项对婴幼儿血管瘤医学文献的有趣系统综述中解释了无法确定婴幼儿血管瘤真实发生率的原因是由于相关研究方法学的缺陷,主要原因由定义、研究设计和人群选择所致。该学者认为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率低于10%,可能接近于4%〜5%。

      理论上,研究对象应包括3〜4月龄时已进行了认真细致皮肤检查的患儿,因为这个时间几乎所有的婴幼儿血管瘤均已显现。

      尽管婴幼儿血管瘤可见于所有种族,但更常见于高加索地区婴幼儿,少见于非洲或亚洲血统。在新加坡,婴幼儿血管瘤是最常见的儿童血管肿瘤。

      婴幼儿血管瘤患者中女性占多数,而且一般认为其更常见于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在美国正在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1058例患者的数据显示,68.9%的患者为高加索人和非西班牙人,非裔美国人占很低的比例(2.8%),而14.4%为西班牙人。男女比例为1.0:2.4,这与既往报道的比例相似。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清楚,可能与激素差异有关。[译者注:人种(race),亦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或遗传特性上具有某些共同特色的人群,划分时可以根据外在特征(如肤色、发色、面部骨骼结构等)、基因及自我认同为标准。20世纪最常见的分法是由美国人类学家CarletonS.Coon提出的,包括高加索人种(Caucasoidrace)、刚果人种(Congoidrace)、开普人种(Capoidrace)、蒙古人种(Mongoloidrace)、澳大利亚人种(Australoidrace)。至于完全以肤色为标准的“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棕种人”,甚至还有“红种人”的名称并不十分恰当,应该摒弃。原著者在此使用的人种分类仍然较为混乱,所以出现了“非西班牙人、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人”等与高加索人种不对称的用法。

      在婴幼儿血管瘤患儿中,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为常见:20%为早产儿(定义为胎龄低于37周)、5.7%为极早产儿(定义为胎龄低于32周)、5.3%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定义为低于1500g)、13.3%为低出生体重儿(定义为1500〜2499g)、81.5%为正常出生体重儿(定义为≥2500g)。

      妊娠期间绒毛膜的绒毛取样检查(chorionicvillussampling)是导致血管瘤发生的一个较高风险因素。在这项研究中,只有一小部分患者(3.5%)有这样的情况。而另一研究显示,羊膜穿刺术和经腹绒毛取样检查的血管瘤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

      初步研究表明,高龄产妇、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和先兆子痫也可能是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多数血管瘤呈零星散发,正如Burns等的文献综述所证实的一样。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单卵双生和双卵双生中的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

      但是,婴幼儿血管瘤的家族性发病已有报道。Blei等证实了在6个家系中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确定了基因定位于5q31-33。

      近年来,根据受累皮肤的深度将婴幼儿血管瘤分为三种类型,即浅表型、深在型和混合型血管瘤。

      Chiller等提出了一种新的临床分类方法,将婴幼儿血管瘤分为4种类型,即局限性(localized)、节段性(segmental)、不定形性(indeterminate)和多灶性(multifocal)血管瘤。节段性血管瘤指形态结构与胚胎发育体节(developmentalsegment)的可识别部分和(或)重要部分相一致的血管瘤或血管瘤簇(cluster)。节段性血管瘤定义为在特定皮肤区域呈斑块样形态,表现为索状和(或)地图样外观的血管瘤。局限性血管瘤定义为血管瘤似乎是从单一病灶发生并生长或局限于一个区域的,无任何明显条索状或扩展状态。不定形性血瘤指不能简单地归类为局限性或节段性的血管瘤。最后,多灶性血管瘤定义为超过10个皮肤血管瘤者。

      Chiller等对一个流动性转诊中心(ambulatoryreferralcenter)的327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所研究的472个血管瘤的结果如下:72%为局限型、18%为节段型、9%为不定型、3%为多灶型。他们发现节段性血管瘤的并发症和合并畸形的发生率较高。这种类型的血管瘤似乎在西班牙婴儿中的发生率更高。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溃疡形成,但是血管瘤也可能影响视觉、听觉和呼吸功能。

      Haggstrom等在一项对1058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报道了相似的结果。大多数血管瘤为局限性(66.8%),13.1%为节段性,16.5%为不定形,3.6%为多灶性。24%的患者岀现与血管瘤相关的并发症。

      原著者的患者在观察研究期间,有38%的患者出现了血管瘤的并发症,溃疡最为常见(16%),视觉损害占5.6%,气道阻塞占1.4%,听道阻塞占0.6%,心脏损害占0.4%。在0.1%的患者中发现了肝血管瘤。节段性血管瘤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比局限性血管瘤患者高11倍;接受治疗者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高8倍,即使是病灶大小得以控制者。

      有学者们认为,尽管病变的大小和部位均是重要的预测因素,但是形态学分型是预测并发症发生和需要治疗的最佳独立预测因素。人口统计学和围生期因素包括性别、种族、胎龄、岀生体重、家族史和母亲的慢性疾病等并不预示着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或一定需要治疗。

      在一项252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中,有学者描述了人口统计学、胎儿期和围生期的特征。研究发现,女性占多数(71.5%),28.5%的患者为男性;39%为高加索人,61%拉丁美洲人。

      研究发现,血管病变阳性家族史见于16.6%的病例:87.5%为血管瘤,2.8%为多胎妊娠。平均出生体重为2875g,仅22.68%为低出生体重儿(定义为1500〜2499g),7.5%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定义为<1500g)。这些患者中,3.9%为早产儿(定义为胎龄低于37周),0.78%为极早产儿(定义为胎龄低于32周)。37.6%的患者具有产前因素(obstetricantecedents),4.3%的患者具有围生期疾病(perinatalpathology)。

      头颈部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72.5%),骶尾部和躯干见于11%的病例,四肢受累者占5.5%。

      病灶数目为1〜47个,但75%的患者具有3个或3个以下病灶。在45%的患者中病灶在出生时即已存在。

      大多数患者(94%)为局限性病灶,7%为节段性,7%为多灶性,3%为不定形。但是,研究还发现,节段性血管瘤与其他病灶类型相比病情较严重,如合并相关畸形而结局欠佳。

      出生后1年内就诊者最多。

      溃疡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6.5%)且多见于节段性血管瘤。

      其他重要特征为出血、视力损害、听道阻塞、气道阻塞和内脏损害。

      26.6%的患者需要口服抗生素治疗和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需要局部皮质激素浸润治疗。

      7例患者合并其他畸形。3例患者被诊断为PHACES综合征[译者注:PHACES综合征包括颅后窝畸形(posteriorfossamalformations)、节段性血管瘤(segmentalheman-giomas)、动脉发育异常(arterialanomalies)、心脏缺损(cardiacdefects)、眼发育异常(eyeabnormalities)及胸骨或椎骨缺损(sternalorventraldefects)。高半乳糖血症是多灶性血管瘤合并的另一个重要疾病。

      笔者研究的5例患者还有皮肤血管畸形(葡萄酒色斑)。关于这种并发症,Garzon等先前已经有过描述。笔者的研究中并发症发生率和合并畸形者较多。

      节段性婴幼儿血管瘤呈斑块样,表现为皮肤表面条索状和(或)地图样外观。面部节段性婴幼儿血管瘤所观察到的外观并不与面部皮区或Blaschko线相一致(译者注:Blaschko线是人体表的一种特殊的线条排列,与神经、血管及淋巴管的排列无关。由德国皮肤科医生AlfredBlaschko于1901年首次描述,并由此命名。Blaschko线在颈前和躯干背部跨脊柱皮面呈“V”形,上胸、背、腰、臀部大致呈形,肩背部呈向双上肢伸侧延伸的大形,腹部正中线两侧大致呈形或涡轮状,而头枕部则呈旋涡状或螺旋状,四肢的Blaschko线大致沿肢体长轴分布。某些先天性、遗传性、后天性皮肤病的皮损具有沿着体表Blaschko线呈线状分布的规律性),但至少与发育性面部隆起(developmentalfacialprominences)部分相一致。

      PHACES是一种神经皮肤综合征,包括面部巨大的斑块状的“节段性”血管瘤伴一种或多种畸形,如颅后窝颅脑畸形、脑动脉畸形、心血管畸形、眼畸形和腹面发育缺损特别是胸骨发育缺损和(或)脐上裂(supraumbilicalraphe)。PHACE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潜在的危险因素尚无系统性研究。

      最近的研究表明,PHACES可能占全部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2%〜3%,且至少20%的患者具有面部节段性婴幼儿血管瘤。

      尽管PHACES的真实发生率不详,此综合征并不常见,但也并非罕见,可能与Sturge-Weber综合征(一种比较著名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差不多或更多一点。

      Metry等开展了一项1096例血管瘤患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符合PHACES标准者25例。与以往的研究相比,笔者研究的PHACES患者中脑血管和心血管畸形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中PHACES占全部血管瘤患者的2.3%。相比而言,这些患者的胎龄稍大,其母亲的年龄较大,且多为女性。无多胎妊娠者,笔者的病例中前置胎盘的发生率低,母亲无先兆子痫史。

      PHACES的发病机制未明。由于存在明显的女性倾向,使得某些人认为PHACES可能为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而在男性患者具有潜在致死性。但是,尚无家族性病例的报道。
本研究发现女性发生率为78%,低于既往的报道,但仍证实PHACES的明显女性倾向。

      Metry等报道17例PHACES综合征的男婴,并回顾了数据库中已经发表的270例PHACES报道。他们比较了59篇(17篇待发表,42篇已发表)男性PHACES综合征的报道与213篇已发表的女性PHACES综合征的报道之间综合征相关畸形的发生率。他们只发现大脑结构畸形的男女发生率具有显著差异,而男性患者更为常见。

      大脑和脑血管的结构畸形不但是PHACES综合征最常见的表现,而且是影响发病的最大潜在因素。其可导致后天性渐进性血管狭窄和急性缺血性卒中。

      总之,少量相关研究中的方法学局限使得要确定婴幼儿婴幼儿血管瘤的真实发生率是不可能。今后有必要使用目前公认的血管性病变分类方法进行不同国家之间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或初级保健机构调查(primarycaresettings)。

      人口统计数据和围生期因素包括性别、种族、早产、出生体重、家族史、产妇的慢性疾病及血管瘤病灶大小、位置等,以确定这种常见的婴幼儿血管肿瘤的可能危险因素和真正的发生率。

(余田李龙译李彦豪校)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