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膀胱血管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膀胱血管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5 11:31   1587  

 王 飞,岑 松,康新立,王为服,钟 江,符厚圣

(海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与治疗的1例膀胱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海绵状血管瘤。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两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膀胱血管瘤临床极其罕见,预后良好,因其症状多不典型,临床上极易漏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管瘤;诊断;治疗

       膀胱血管瘤临床上极其罕见,很容易漏诊,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为引起重视,现报告我院成功收治的1例膀胱血管瘤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膀胱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特点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患儿,女性,10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2个月”以“血尿查因”于2010年1月31日收入我院小儿科。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T)37℃,心率(P)8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105/60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重度贫血貌。双肾区无隆起,无叩痛,双输尿管行径无压痛,膀胱区未见异常包块,无压痛,外生殖器未见异常。入院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38g/L;尿常规:潜血3+,蛋白1+;红细胞沉降率(ESR)26mm/h;抗核抗体(ANA)及双链DNA抗体(Ds-DNA)阴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正常;HBsAb定量1.33(1~10);直接、间接Coomb'实验阴性;输、凝血四项及C3、C4、CH50均正常;尿成分分析:红细胞计数(RBC)满视野,正常细胞为主,未见管型,未见结晶。入院后,患者因出血较多,出现失血性休克前期症状,予以多次输血、补液对症处理后得到纠正。

       1.2检查方法 泌尿系B超检查显示膀胱内有一约7.9cm×3.1cm不规则低回声团,后无声影,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考虑血凝块。X线腹部平片(KUB)+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提示双侧泌尿系正常显影,未见异常。双肾、膀胱CT平扫+增强检查提示双侧泌尿系未见异常。肾动脉造影提示双肾正常显影,未见明确出血。在局麻下行膀胱尿道镜检:见尿道黏膜充血水肿,膀胱颈无梗阻,三角区黏膜充血水肿明显,触之易出血,三角区右输尿管口下方黏膜隆起,双侧输尿管口形态位置正常,观察3min,见喷尿清亮。膀胱内出血较多,视野模糊。由于患儿哭闹不配合,未能继续检查。

       1.3治疗方法 转入我科后,在静脉麻醉下再次行膀胱尿道镜检,见膀胱内大量陈旧性血凝块,膀胱顶壁12点处有一紫红色分叶状团块,无蒂,宽基底,表面可见一出血点,呈持续喷血状态,考虑为膀胱血管瘤合并出血,未在膀胱镜下行病理活检。在静脉麻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血管瘤位于膀胱顶部12点钟,宽基底,无蒂,直径约1.0cm。

       2结 果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2年,患者排尿正常,无血尿复发,无肿瘤复发。

       3讨 论

膀胱血管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1病理活检(HE×10)

       膀胱血管瘤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为开放和腔内手术两大类,其中开放手术包括膀胱部分切除和肿瘤局部切除术,腔内手术包括经尿道电切和经尿道电灼术[2,5]。由于膀胱部分切除术可在直视下,将肿瘤膀胱血管瘤是良性肿瘤,多为先天性病变,临床上极其罕见,约占膀胱肿瘤的0.6%,主要来源于胚胎时残留的未能发育成正常血管的血管母细胞,局部增殖并管腔化后形成血管瘤。病理上膀胱血管瘤主要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三种类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毛细血管瘤最为少见[1]。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儿童多见,男女比例约为2.1:1[2]。膀胱血管瘤好发部位主要位于膀胱顶部及侧壁,少数发生于膀胱三角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常急性发病,可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和耻骨上疼痛等症状,若血管瘤突发破裂时可导致大出血,严重者甚至可引起休克[3]。本例患者为10岁女性儿童,因并发血管瘤破裂出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因一时难以判定出血部位,膀胱内反复大量出血,导致出现失血性休克前期症状,经多次输血、输液后恢复正常。

       B超、KUB+IVP、CT等影像学检查对膀胱血管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当膀胱血管瘤较小时,影像学上常难以发现占位性病变,容易漏诊。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血管瘤的特征及位置、大小、数目、形态等,是诊断膀胱血管瘤的主要方法[2,4]。膀胱血管瘤大多单个发生,常在黏膜下潜行,瘤体大小不一,直径从0.5~10cm不等,体积大者可侵犯膀胱壁全层甚至膀胱周围组织;镜下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小、单发、无蒂、宽基底、紫红色分叶状团块,偶见有蒂状肿瘤。由于膀胱血管瘤的血液循环丰富、经尿道活检有可能引起大出血,故膀胱镜下高度怀疑血管瘤者,不主张同时取病理活检[3]。本例由于血管瘤位于膀胱顶壁,且瘤体较小,出血较多,行B超检查仅提示膀胱内大量血凝块,行IVP、CT及肾动脉造影等检查显示双侧泌尿系正常显影,膀胱内显示大量血凝块,未能很好地显示膀胱顶壁的占位性病变。在局麻下行膀胱尿道镜检,由于膀胱内出血较多、视野不清,再加上患儿哭闹,不能配合,未能明确诊断,后在静脉麻下再次行膀胱尿道镜检,才发现位于膀胱顶壁的血管瘤,考虑到病理活检有可能加重出血,我们未行病理活检,直接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膀胱海绵状血管瘤。反思该患儿整个诊疗过程,我们的体会是:(1)由于认识不足,我们对儿童出现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未能首先考及周边正常膀胱黏膜彻底切除,不易引起出血,极少复发,效果最佳,被公认为是治疗膀胱血管瘤的最有效方法,而肿瘤局部切除术仅适用于瘤体较大,未侵及肌层或距离输尿管开口较近的患者,临床应用较少[2]。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的飞速发展,经尿道膀胱血管瘤电切或电灼术已成为较理想的治疗方法[6]。由于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可反复操作等特点,适用于瘤体较小(<3cm)的患者,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0.15cm以上的正常黏膜,深达膀胱肌层。膀胱血管瘤破裂合并破裂出血,或者瘤体较大,已侵犯膀胱壁全层,估计全切困难时,可采用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本例血管瘤位于膀胱顶壁,由于合并大出血,未选择腔内经尿道电灼或电切的手术方式,而是选择经典的膀胱部分切除术,将肿瘤及周边正常黏膜一起切除。膀胱血管瘤为先天性良性病变,预后良好。Cheng等[7]对19例膀胱血管瘤术后的患者随访观察0.3~25年(平均6.9年),均未见肿瘤复发。本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排尿正常,无血尿复发,常规B超随访2年,未见复发。

       总之,膀胱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预后良好,因其症状多不典型,临床上极易漏诊,需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