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5 11:35   1451  

 舒美玲 夏孙文

       [摘要]目的 探讨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cellangioma,LCA)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方法 对3例脾切除经病理诊断为脾LCA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及免疫组化标记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3例LCA的组织学由大小不等相互吻合窦样血管性腔隙组成,腔隙被覆细胞无异型性呈立方状、柱状、多角形,胞质内见棕色含铁血黄素颗粒。免疫表型内皮细胞及组织细胞标记物表达阳性,显示肿瘤细胞呈双重分化。结论 LCA是一种罕见的脾血管性良性肿瘤,也有恶性报道,可合并身体其它部位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标记。

       [关键词]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

       脾脏(littoralcellangioma,LCA)由1991年Falk等[1]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起源于脾脏特有的窦岸细胞的肿瘤。一般认为是良性,也有恶性报道,即窦岸细胞血管肉瘤[2],该病十分罕见,文献报道少。现收集我院及外院进修学习的3例病例,探讨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3例脾脏LCA,女2例,男1例,年龄36~47岁,平均45岁,临床2例为左上腹隐痛不适,1例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查体:脾脏肿大边缘规则,表面光滑,质韧,腹部未及包块,叩诊无浊音,肝脏未见异常。B超见脾多发性高回声,CT发现多个低密度病灶。化验室:CA199、CA125、AFP、CEA等均正常,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血沉加快。血常规检查,一例伴发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方法 3例脾脾脏切除标本,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PAS及免疫组化染色标记:CD34、CD31、F8、Lysozyme、EMA、CK、CD8、Ki-67所有抗体及试剂盒均由福州迈新公司提供。

       2结果

       大体观察脾脏体积增大,切面脾实质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结节性病灶,直径0.1~1.8cm,色暗红、灰白,部分囊实性海绵状。

       2.1组织学观察 3例组织学形态基本相似,结节位于脾脏红髓内,界限清楚,病变由相互吻合的血管样窦性腔隙构成,部分窦隙囊样扩张,囊内见含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突起,腔隙及乳头状突起均衬以单层肿瘤细胞,瘤间脾脏组织正常。肿瘤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种与周边正常脾窦内皮相似,主要衬覆于窦隙表面;另一种为柱状细胞呈鞋钉状,主要衬覆于宽大窦隙及囊腔表面,部分脱落游离,类似于组织细胞,胞浆泡沫状内可见含铁血黄素颗粒沉积。瘤细胞无异型,无分裂相,无坏死。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同时表达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标记物。CD31、F8内皮细胞标记物强阳性,CD34内皮细胞弱阳性表达。CD68、Lys组织细胞标记物呈不同程度的颗粒状阳性,EMA、CK、CD8阴性,Ki-67增殖指数低<5%。PAS染色部分瘤细胞胞质呈红色。

       2.2鉴别诊断 LCA须与以下病变鉴别:(1)血管瘤,脾血管瘤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管腔构成,与LCA的窦样腔隙呈囊性扩张的结构近似。但海绵状血管瘤内衬扁平细胞,通常没有乳头状增生,而LCA内衬的立方、柱状细胞具有内皮及组织细胞相似的形态和结构,免疫组化显示内皮CD31、CD34及组织细胞标记CD68、Lys阳性。(2)弥漫性窦性血管瘤病,也是起源于脾窦岸细胞,但病变呈弥漫性分布,免疫组化上不表达组织细胞标记,而LCA则呈结节状分布,免疫组化上表达内皮及组织细胞标记。(3)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瘤细胞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示恶性核特征和吞噬血细胞作用,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伴有坏死,可侵犯周边器官。免疫组化也可同时显示内皮及组织细胞标记,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没有意义。(4)脾窦岸细胞血管内皮瘤:为低度恶性肿瘤,大部分区域除有典型的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外另见实性区域伴坏死灶,瘤细胞核轻度异型,但无明显的恶性特征,仅表达内皮细胞标记物。(5)脾血管肉瘤:发病年龄较大,临床恶性度高,病程进展快,病理组织学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伴坏死,免疫组化表达内皮,组织细胞标记物不表达。(6)脾转移性癌,脾脏实质内缺乏淋巴管,其转移性癌可能性很小。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1大小不等裂隙,被覆立方,柱状肿瘤细胞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2裂隙被覆肿瘤细胞CD31阳性


       治疗与预后LCA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治疗最有效的办法为脾脏切除,一般预后良好。本组3例随访1~5a术后无复发及转移。Falk等[1]报道的17例中有1例发现有远处器官累及。Ben-Izhak等[5]报道1例良性LCA在脾切除术后8a再发,形成腹部肿块伴肝多发转移。Rosso等[6]报道1例恶性脾窦岸细胞血管肉瘤,同时文献报道,有1/3的LCA病例伴有内脏上皮性恶性肿瘤或恶性淋巴瘤。因此严密观察病人有无继发内脏肿瘤及术后密切随访。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