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多普勒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诊断脾血管瘤价值的初步探讨

超声造影诊断脾血管瘤价值的初步探讨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25 11:12   1652  

 李廷廷,贾春梅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超声科,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脾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造影匹配成像(CnTi)技术及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对8例18个脾血管瘤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表现。结果:18个脾血管瘤开始增强时间为7~18s,平均(11.94±2.75)s,始增时间较周围脾实质早,达峰时间和始消时间较周围脾实质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1个(61.1%)病灶呈周边环状增强,后逐渐向心性充填,6个(33.3%)病灶呈整体快速高增强,后持续等增强,1个(5.6%)病灶呈树枝样强化,后不均匀高强化。结论:超声造影能较好地显示微循环灌注,对临床诊断脾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管瘤;超声检查;造影剂;脾

       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及SonoVue的应用,肝、肾等疾病的超声造影诊断已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超声造影在脾脏疾病的应用方面研究报道却较少。本研究分析了8例脾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特点,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在脾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

       2008年12月~2011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脾血管瘤患者8例共18个病灶,8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9~79岁,平均(54.3±16.8)岁,病灶大小0.7~4.8cm,平均(1.7±1.1)cm,二维声像图病灶呈高回声16个,低回声2个。其中2例经脾穿活检,2例经手术切除得到病理诊断,4例经增强CT或MRI并常规超声随访6个月以上证实为脾血管瘤。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EsaoteMyLab9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A431宽频探头,探头频率3~5MHz,具有CnTi功能及QontraXt定量分析软件。造影剂为SonoVue,使用时加入0.9%氯化钠溶液5ml,剧烈摇动30s配成微泡混悬液。造影时每次抽取1.2ml溶液经受检者肘静脉团注。先用二维超声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然后选择尽可能同时显示多个病灶的切面,固定探头,转换至CnTi超声造影模式,连续观察病灶增强过程约5min,并保存记录,然后进行脱机分析。注射造影剂前后,仪器设置条件不变。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脾血管瘤的增强模式

       正常脾脏造影后可分为增强期和缓慢消退期。增强期即从脾动脉显影到脾实质均匀显影的时间;缓慢消退期即从脾实质开始消退至逐渐消退的时期达6~7min[1]。与周围脾实质对比,病灶增强程度分为高增强、低增强、等增强。本组18个病灶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期早期11个(61.1%)病灶呈周边环状强化(图1),后逐渐向心性充填,其中7个病灶缓慢消退期完全充填呈高或等回声,4个病灶缓慢消退期不完全充填呈偏高回声;6个(33.3%)病灶呈快速整体高增强(图2),后持续强化,缓慢消退期呈等回声;1个(5.6%)病灶呈树枝样强化(图3),后不均匀强化,缓慢消退期呈不均匀高回声。

超声造影诊断脾血管瘤价值的初步探讨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2.2脾血管瘤的增强时相脾血管瘤与周围脾组织定量参数比较

       见表1,注射造影剂后脾血管瘤始增时间为7~18s,平均(11.94±2.75)s,脾实质则为10~17s,平均(14.13±1.84)s,脾血管瘤始增时间较周围脾实质略早,达峰时间和始消时间较周围脾实质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血管瘤与周围脾组织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声造影诊断脾血管瘤价值的初步探讨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3讨论

       脾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脾脏良性肿瘤[2]。瘤体通常生长缓慢,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因其他疾患而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常规超声对其检出率较高,但受其超声表现多样性的影响,诊断准确率相对较低。本研究采用的CnTi技术可较好地显示脾血管瘤细小血管和低速血流。本组结果显示61.1%脾血管瘤超声造影模式具备如下特点:增强期早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后缓慢向心性充填,缓慢消退期瘤体可完全充填或不完全充填,回声略高于周围脾组织。这种向心性充填方式可能与脾血管瘤的血流动力学有关,该类血管瘤主要由血池或血窦组成,虽然含血量多,但有纤维组织分隔血窦,致使血液在其中流动缓慢[1],瘤体内血液多由边缘向中心流动;部分血管瘤中心有血栓形成或瘢痕组织,以致造影剂不能完全充填。整体强化病灶多为毛细血管瘤,肿瘤内部组织结构较均匀,与SolbiatiL等[3]报道相同。本组有1例呈树枝状增强,后不均匀高强化,造影晚期仍呈高回声,可能与瘤体内血管腔隙粗细不一,走行较杂乱有关。在增强时相方面,从表1中可见,脾血管瘤较周围脾组织灌注早,灌注持续时间长,消退缓慢。即“快进慢退”,类似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此种灌注时相与其组织学成份有关,组织学上瘤体由过度增生的内皮细胞相连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其实质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研究显示超声造影简便、无创且能较好地显示微循环灌注情况,超声造影提供的脾血管瘤灌注模式及增强特征,对临床诊断脾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但本组病例数较少,未能包括各种病理类型的血管瘤,有待于今后补充研究。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