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附3例报告)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附3例报告)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30 14:18   2512  

 刘 冬,沈海林,付芳芳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江苏苏州,215006)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均为单侧,形状均为类圆形,其中1例位于左侧,2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者约为54mm×60mm,MSCT平扫时表现为稍低密度影,增强后1例表现明显均匀强化,2例表现为病灶周边明显结节状及条形强化。结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特点为平扫时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时表现为向心性强化。
关键词: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多层螺旋CT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是极为罕见的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国内外公开报道的病例较少,自1955年Johnson和Jeppesen首次报道通过外科切除后诊断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以来,国内外报道约50例[1]。现将我院2009年至2011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3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MSCT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64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膈顶向下至肾下缘。先行上腹部MSCT平扫,再行腹部双期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德国Ulrich),自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80~100ml,流率35ml/s,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4~30、55~60s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

       病例报告

       例1男,74岁。患者有高血压病史5年,收缩压最高为170mmHg,有心慌、胸闷发作史。胸闷发作时位于心前区,有紧缩感,伴恶心、出汗,脉搏100次/min左右,卧床休息无好转,服倍他乐克25mg,1h后好转。MSCT检查发现右侧肾上腺区结节,直径大小约为2cm,且两年内病变大小变化不大。实验室检查:24h尿香草苦杏仁酸(VMA)阴性,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均正常,血多巴胺11925pg/ml,稍高于正常。

       MS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结节影,大小约19mm×13mm,平扫时CT值34Hu,边界光整,增强后病灶边缘可见环形强化,CT值67Hu(图1~3)。

       手术及病理:采用Ligasure切断右肾上腺周围组织,分离肾上腺,见肾上腺下部一直径约2cm肿瘤与肾上腺相连,完整切除肿瘤及右侧肾上腺。术中患者血压平稳,无明显波动。病理:切面黄褐色包膜完整,镜下见管腔不规则的血窦并见少量肾上腺组织(图4)。病理诊断为右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

       例2,女,67岁。肺癌术后2年,行腹部MSCT检查时发现左侧肾上腺结节影入院。B超示左侧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回声均匀,与肾上腺分界不清;PET-CT示左侧肾上腺占位,葡萄糖代谢不高。患者有20年高血压病史,平素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尚可,3年前体检诊断为“糖尿病”后服用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遗传病史。体检:体温360℃,血压152/70mmHg,神志清,精神可,心脏及腹部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皮质醇、尿17-羟皮质类固醇、尿17-酮类固醇、24h尿VMA均正常。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附3例报告)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1CT平扫时为等密度;图2增强后病灶边缘可见条形强化;图3静脉期时造影向病灶中间填充
图1~3右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
图4病理学检查所见

       MSCT表现:左侧肾上腺区见一大小约20mm×60mm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光整,CT值10Hu,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CT值80Hu(图6~8)。

       手术及病理:采用Ligasure切断右肾上腺周围组织,分离肾上腺,左侧左肾上腺区见大小为20mm×60mm的肿块,血供丰富,累及左肾上腺大部分,与左肾上腺分界不清,与左肾分界清晰。病理:切面呈黑褐色,镜下见肿瘤组织由大量薄壁的扩张、吻合、外形不规则的血管组成,腔内含有大量的血液,管壁为一层内皮细胞,血管间为纤维组织。病理诊断为左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MSCT表现(附3例报告)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5CT平扫时为低密度结节;图6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图7静脉期时病变强化逐渐减弱
图5~7左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MSCT表现


       例3,男,80岁。患者体检发现右上腹部肿块3d入院,其他无明显不适。MSCT表现:右侧肾上腺区见一大小约54mm×60mm肿块影,包膜完整,平扫时密度不均匀,平均CT值28Hu,增强后边缘明显强化,强化区CT值126Hu,门脉期可见造影剂逐渐向病灶中心蔓延。

       手术及病理:采用Ligasure切断右肾上腺周围组织,分离肾上腺,右肾上腺区见一占位性病变,血供丰富,未见明显正常肾上腺组织,左肾受压下移。病理:切面呈灰褐色,镜下见大量薄壁血窦。病理诊断为右侧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

       讨论

       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肾上腺肿瘤尤其是肾上腺少见肿瘤的发现率有所提高[2]。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极其罕见,尸检及临床仅有少数报道,属无功能性肿瘤,常为单发[3]。患者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起病缓慢,常在偶然间被发现。少数患者仅表现为一侧腹胁部钝痛[4]。但如肿块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压迫邻近脏器可表现为腹部不适,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症状和体表扪及包块等症状(如例3)。文献报道大多数患者于腹部影像学检查时无意发现的。因肿瘤少见且其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故作出正确诊断比较困难。本组例1、2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笔者认为此与患者年龄较大,血管硬化有关,口服降压药后,血压控制良好。例2患者系肺癌术后,腹部CT检查时发现左侧肾上腺区结节影,怀疑转移性病变,随诊复查,病变大小形态未见明显变化,行PET-CT检查发现葡萄糖代谢不高,提示为良性病变。因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极其少见的缘故,并对其认识不足,本组例1、2术前均误诊为为肾上腺腺瘤,例3术前误诊为嗜铬细胞瘤。

       国内外文献报道,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平扫时其内可见斑点状及结节状钙化,这与病变中细小静脉血管壁钙化,静脉石形成有关;当病变较小时,增强后呈明显强化,且强化均匀[1,2,5]。本组例2增强时表现明显均匀强化。病灶稍大时,增强后于动脉期可见瘤体周边呈不规则显著多发斑点状、结节状或环形强化,中间大部分病变未强化,门脉期时增强范围向中心扩大,强化程度与同层腹主动脉相同,类似于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方式,可作为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强化特点。本组例1、3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基本符合该特点。

       文献报道MRI检查是目前诊断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手段[1,2]。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MRI最常见的表现是增强时肿瘤呈周边明显强化,动态扫描延迟期可见造影剂逐渐向中心区域填充,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MRI平扫时常表现为长T1、明显长T2信号影,但肿瘤因出血、钙化、坏死等原因,使T1WI、T2WI序列像上肿瘤信号常表现为多样性。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上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增生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增粗,边缘平直,CT平扫时密度均匀,与正常肾上腺基本为同等密度,增强后强化均匀。实验室检查固醇类激素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2)无功能肾上腺皮质腺瘤:常为单发,多较小,直径为05~30cm,肿瘤有完整包膜,边界清晰,因其内常含较多脂质成分,CT平扫时常为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时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及延时扫描呈低密度[6]。(3)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为单侧,10%双侧,10%为恶性,体积常较大,外形不规则,密度不均,增强后其内可见斑片状无明显强化的坏死组织。(4)肾上腺转移瘤:可为单侧或双侧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晰,有原发肿瘤病史,或伴有其他组织部位转移灶,CT平扫时为高密度,增强后强化明显,诊断常不难。(5)肾上腺皮质癌:多有包膜,边缘不规则,CT增强扫描周边可增强而中央因出血、坏死而极少增强,肿瘤内出血、坏死、钙化多见。总之,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罕见,影像学表现以CT平扫病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CT或MRI增强时以向心性强化为其特点,临床上,应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综合考虑诊断本病,而对异位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则更难,对其确诊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对较大的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其发生出血、坏死、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大,应及早手术治疗,以防肿瘤发生致命性出血。Heis等[5]认为对直径>3cm的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采取手术切除时,发生出血、血栓的危险性增大。对于偶然发现的小的无症状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可以行保守治疗。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