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诊断和检查 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12 15:12   3714  

 韩云毅 米川 施学东 王冰 马忠泰

       【摘要】目的总结肌内血管瘤(IMH)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1995年1月至2010年6月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58例IMH完整病例,总结分析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描述手术方式,提出手术要点。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连带受侵犯的正常肌肉一并完整切除肿瘤,但有2例因肿瘤侵犯膝关节囊和整个股外侧肌,未能完整切除,但术后症状明显减轻,并且肿瘤未有进一步生长。随访33例,时间18个月至13年,平均5.5年。2例复发,因复发肿瘤发展缓慢,患者无症状,未行进一步治疗。无感染病例,无恶变病例。结论IMH临床常以局部疼痛,或同时伴有肿物,或者仅以发现肿物为表现。疼痛往往在运动后加重。结合辅助检查可以确诊。怀疑恶性肿瘤时术前须行病理明确。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低。

       【关键词】肌,骨骼;血管瘤;诊断;外科手术

       肌内血管瘤(intramuscularhemangioma,IMH)是一类发生于骨骼肌,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管畸形增生的良性肿瘤。IMH是深部血管瘤的常见形式,常有脂肪、纤维浸润。多见于年轻人,可发生于任何骨骼肌,以四肢为主,多发生于下肢,尤大腿为著,病变可累及单块肌肉,也可涉及多块邻近肌肉或软组织。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经本院诊治的58例IMH患者,采用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经长期随访,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肌内血管瘤的临床资料

       1995年1月至2010年6月经我院治疗的58例IMH患者,其中男19例,女39例,男女比例为1∶2.05;年龄10~78岁,平均31.2岁,其中30岁以下32例(55.1%),30~50岁11例(19.0%),50岁以上15例(25.9%)。均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其中原发于单一肌肉45例(77.6%),涉及两块以上肌肉13例(22.4%);躯干部肌肉6例(10.3%,颈部2例,胸背部3例,腹部1例),上肢肌肉22例(37.9%,手5例,前臂7例,上臂10例),下肢肌肉30例(51.7%,足1例,小腿9例,大腿20例)。13例涉及关节,其中肩关节2例,肘关节3例,腕关节2例,膝关节6例。所有病例中,发现肿物18例(31.0%),发现肿物伴局部疼痛或不适31例(53.4%),局部疼痛9例(15.5%)。其中伴有邻近关节活动障碍3例,感觉障碍4例。病史从半个月至20年,平均44.6个月。本组病例中,术前行超声检查37例,行X线平片检查27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29例,核素扫描1例,血管造影1例。超声检查中26例显示实性占位,6例显示囊实性占位,多呈不均匀表现,12例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10例界限清楚或尚清,内有不规则钙化10例,16例可探及丰富血流。X线显示10例不规则软组织影,12例可显示钙化影,2例显示邻近皮质骨增厚。CT检查提示血管瘤3例。MRI检查20例提示血管瘤可能,8例提示软组织良性占位,1例考虑恶性肿瘤。

       二、肌内血管瘤的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连带受侵犯的正常肌肉一并完整切除肿瘤,但有2例因肿瘤侵犯膝关节囊和整个股外侧肌,未能完整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减轻,肿瘤未有进一步生长。术后常规留置引流,根据具体引流量决定拔除时间(通常1~3d)。

       结果

       手术时间30~190min,平均82.4min。术中出血2~1500ml,出血量100ml以上8例,平均132.6ml。术后至出院时间1~17d,平均7.2d。

       病理:(1)肉眼:肿瘤大小0.2cm×0.2cm×2cm~26cm×4.5cm×4cm。肿瘤一般位于肌肉内,少部分位于肌膜,表面呈蓝色或暗红色,质软或质韧,脆易出血,常与周围组织有黏连,界限不清,表面可见扩张血管迂曲或呈静脉团样,无包膜或有假包膜。有的肿瘤内有陈旧积血。(2)标本剖面:常为灰白色或灰红色,不均质,呈细蜂窝状或疏松海绵状,窦腔样,内含积血,有网状血管分隔。有的肿瘤内有钙化,可见到静脉石。(3)组织学:肌内血管瘤肌肉、脂肪组织中可见散在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充血明显的血管,常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可伴有血栓形成或钙化,并可混有炎性细胞浸润。

       本组病例中,影像检查发现瘤内钙化影共22例,组织学检查发现钙化34例,影像与病理符合率为64.7%。随访33例,时间18个月至13年,平均5.5年,其中2例复发,复发率为6.1%,因复发肿瘤发展缓慢,患者无症状,未行进一步治疗。无感染病例,无恶变病例。典型病例:患者女,56岁,发现左上臂肿物3年余,伴酸胀半年,加重1个月。查体示左上臂中下段后内侧可及约4cm×2cm肿物,质韧,光滑,活动度可,无压痛、放射痛。术前行X线检查时肱骨远段腹侧软组织内可见点状钙化(图1)。超声检查可探及5.2cm×2cm实性肿物,呈中等偏强回声,欠均匀,界尚清,内有少量静脉血流。MRI检查示肱三头肌内可见4.2cm×3.3cm×1.4cm占位,T1WI呈等信号为主,T2呈高信号表现(图2)。行手术切除,肱三头肌长头内约4cm×3cm×3cm肿物,表面呈紫红色,可见明显扩张血管,与周围正常肌肉界限不清,结扎供瘤血管后连带周围少量正常肌肉组织一并完整切除肿瘤。标本剖面为淡黄色现为脂肪样组织,周边为扩张的厚壁血管(图3)。术后病理组织学示肌间见散在成纤维细胞和扩张充血的血管成分,符合肌间血管瘤(图4)。术后5d出院,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复发,肢体功能良好。

       讨

       IMH是来源于骨骼肌的血管良性增生病变,是深部软组织血管瘤的常见类型,在所有血管瘤中发病率小于1%,多见于年轻人,80%~90%发生于30岁之前,男女发病率相当。本组30岁以下患者32例,占总病例数的55.1%。IMH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的骨骼肌,但下肢多发,又以大腿肌群为著,国内均有类似报道。本组病例中下肢病例占51.7%,其中大腿肌群病例占34.4%。有报道头颈部IMH好发于咬肌和斜方肌,本组病例中2例颈部IMH均发生于斜方肌。IMH多侵犯单块肌肉,或是一组肌群。国内有报道涉及两块以上肌肉病例占29.09%和28.6%。本组病例为22.4%。

       IMH病史一般较长,可达几个月甚至几十年,常以局部疼痛,或同时伴有肿物,或者仅以发现肿物为表现。疼痛往往在运动后加重,休息或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可缓解。疼痛患者多伴有静脉结石形成。受累肌肉收缩时压力增高可引起疼痛,或也可由健康肌肉收缩压迫患病肌肉引起。受累肌肉强烈收缩可以产生阳性症状。肿物一般界限不清,活动度小,在运动或受累肌肉紧张时可隆起而明显,休息或肌肉放松时而缩小。若肿物侵犯邻近关节或神经时可引起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肿瘤生长表浅的于体表可看到浅蓝色征象和扩张迂曲的静脉。

       超声检查IMH常提示实性占位,若瘤内有积血或局限血管瘤团时可提示囊实性改变,肿瘤界限往往不清,若提示界限清楚可能提示肿瘤与周围组织黏连不重,并可提示肿瘤大小,与邻近肌肉、重要神经血管的关系,瘤内钙化情况。彩色多普勒和高频探头结合既可显示肿瘤内部及周边结构关系,又能获得病灶内血管分支及血流动力学信息。

       X线平片的分辨率低,敏感性较差,但特异性较高,可达90%以上,是IMH检查不可缺少的。X线片常显示为不规则软组织影,其内可有不规则钙化,形成静脉石,常为0.1~0.3cm大小米粒样钙化影,为血管瘤特异性表现,可诊断血管瘤。本组通过X线平片确诊IMH仅12例,占本组病例的20.7%,确诊率很低。CT检查虽可较X线平片能更清楚显示肿瘤大小范围、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内部钙化情况等,但其各方面的敏感度均低于MRI检查。MRI可清晰表现IMH的病变范围、与邻近组织的毗邻细微关系、肿瘤内其他各组织情况以及血管情况。静脉石在所有序列中均显示低信号。病灶内静脉石及血管流空影是IMH的特征性表现。另外,由于MRI表现能够反映IMH的内在增殖能力,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血管造影和核素检查由于有创、复杂,对诊治帮助不大,目前均已不常规应用于IMH的诊断。


       如今,在超声、X线和CT,尤其是MRI的辅助下,IMH的诊断率已不断提高,但由于IMH位于深部,症状不典型,仍有较高的误诊率,明确诊断仍需病理组织学检查。尤其对MRI检查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术前活检则尤为重要。本组中有1例患者术前MRI检查考虑恶性肿瘤,行穿刺活检后确诊为IMH,予以完整切除,术后恢复良好。

       治疗IMH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切除,这一点目前国内外都有报道。我们认为对患者的手术方案应做到个体化。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必须积极纠正,并且应依据患者的一般情况、肿瘤的部位、手术难度等,提前配血,并可预备双极止血。本组病例中有8例术中出血在100ml以上,3例患者术中予以输血治疗。对肢体远端部位的IMH,术中尽可能使用气囊止血带。对于上臂和大腿部位的IMH,术中可临时使用消毒止血带。但消毒止血带的压力不易控制,可能引起局部血管神经功能障碍。有1例术中使用消毒止血带后术后出现局部皮肤红肿和破溃,以及感觉麻木,后予以局部换药,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和理疗后得到改善。另外术前应根据MRI等辅助检查做出手术详细预案,包括手术切口、切除范围、可能损伤的神经、血管等。一般经肿瘤表面行手术切口,或肿瘤附近安全的入路,对于不能触及的肿瘤,术前可行超声或MRI提前标记。有的肿瘤在驱血后难以分辨,可松止血带后待肿瘤隆起再行气囊阻断血流。有学者建议使用气囊止血带前不行驱血。两者原理是一样的,目的是为了术中更好地分辨肿瘤。术中分辨肿瘤可通过肿瘤的颜色、表面血管、质地、结构等,这需要术者的经验。术中分离肿瘤应在肿瘤外正常肌肉内进行,肿瘤分离的出血是难以控制的,且易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术中一般先分离出重要的神经和血管,予以保护,再分离肿瘤。若肿瘤侵犯范围过大或重要血管神经无法分离,可在不损伤该肢体功能的前提下一并切除血管神经,或行肿瘤大部切除,剩余部分予以电凝、缝扎。本组病例中有2例肿瘤包绕神经,无法分离,刺激神经后未见肌肉收缩,考虑为感觉支,予以切除。术后运动均无异常,但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麻木,另1例感觉无异常。IMH手术创面往往较大,易出现积血或积液,伤口感染,故关闭切口前必须充分冲洗伤口,放置引流管。

       本组病例的复发率为6.1%,明显低于Allen等所报道的14%,考虑与目前IMH治疗策略的进步和现代手术技术的改进有关系。IMH复发往往与切除不彻底有关。但是,血管瘤的大小决定切除范围,切除肌肉过多会影响该(组)肌肉的功能,所以有时经瘤切除是难以避免的。

肌内血管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IMH是血管良性增生病变,目前还未有恶变和转移的报道。故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不予治疗,仅临床观察即可。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予治疗。除手术治疗外,国内外均有其他治疗的报道,如药物阿司匹林,穿弹力带,以及介入栓塞、局部硬化剂注射、激素治疗、局部放疗、激光治疗以及铜针栓塞等治疗手段。但我们认为这些方法大多只能对浅层IMH有效,且只能减小其体积,减缓其生长速度,控制进一步发展,不能完整切除IMH,彻底避免复发可能。我们认为对于IMH,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也是惟一能够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复发的手段。梁宇闯等报道术前先行选择性血管栓塞,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等其他治疗。我们认为对于病变范围较大或侵犯重要血管神经的IMH,完整切除肿瘤可能会带来肢体功能残缺,可术前辅以供瘤血管栓塞,使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术后对未切净部分可辅以其他治疗手段,如放疗、硬化剂注射等,可增加手术切除率及减少术中出血,但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目前尚无放疗后血管瘤恶变的报道。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