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诊断和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

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27 15:21   1570  

       摘要:目的比较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血管瘤的情况,评价3D-CTA与DSA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18例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3D-CTA和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比较二者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以及在动脉瘤细节显示上的优劣性。结果利用3D-CTA共检出动脉瘤21个,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大、中动脉瘤均为100.0%,小动脉瘤分别为100.0%、55.8%、90.5%;DSA共检出动脉瘤22个,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大动脉瘤均为100.0%,中动脉瘤分别为92.6%、100.0%、98.2%,小动脉瘤分别为100.0%、88.6%、96.6%。两者比较,总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小动脉瘤的诊断方面3D-CTA不及DSA。而3D-CTA对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显示、瘤壁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细节显示方面明显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2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作为颅内动脉瘤检查的首选,但对于≤2mm的动脉瘤的,3D-CTA有一定的局限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因其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而成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但受到费用、有创性的制约。随着多排螺旋CT的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方面有其独特优势。本研究旨在比较3D-CTA和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2月18例经手术确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8~76岁,平均(58.4±5.2)岁。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3D-CTA和DSA影像学检查,检查时间间隔平均(4.5±1.6)d。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6例,Ⅲ级7例,Ⅳ级3例。

       1.2检查方法

       (1)3D-CTA检查:使用GE64排CT从颅底向颅顶进行扫描,增强剂为优维显,重建厚度2.0mm,间隔1.0s,按一定速度经肘正中静脉注射造影剂,扫描延迟采用SmartPrep软件自动确定。(2)DSA检查: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采用岛津2400型DSA造影系统行正位及侧位检查,必要时取斜位像,使用欧乃派克作对比剂,注入速度为2~4ml/s。

       1.3评价指标

       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显示的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瘤颈显示、瘤壁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动脉瘤的大小按照下列标准进行分类:大﹥2mm,中2~10mm,小﹤2mm[2]。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效能的比较采用Chi-square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D-CTA与DSA诊断动脉瘤数目及位置的比较

       利用3D-CTA共检出动脉瘤21个,其中大动脉瘤12个,中动脉瘤6个,小动脉瘤3个;DSA共检出动脉瘤22个,其中大动脉瘤12个,中动脉瘤5个,小动脉瘤5个;两者比较,总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2.23D-CTA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

       两者比较,对于大中动脉瘤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小动脉瘤的诊断3D-CTA不及DSA。见表2。

三维CT血管造影与DSA诊断颅内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比较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2.33D-CTA与DSA的图像对比显示

       3D-CTA对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显示、瘤壁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细节显示方面明显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指脑动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破裂,其病残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据统计,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率高达30%~40%,存活的病例,1/3可发生再次出血,而再出血的死亡率则高达70%~80%[3,4]。因此,早期及时准确诊断、有效的术前评估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颅内动脉瘤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5],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动脉瘤进行早期诊断意义重大。

       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研究很多,DSA由于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分辨率较高,可以动态显示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同时可以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一直被奉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1]。但由于DSA毕竟为有创性检查,据报道,其中有1%的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并发症,0.5%可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6],出血6h内行DSA检查还容易增加再出血的风险[7];同时受投照角度及操作者经验的影响,5%~10%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而且对于已发生脑血管痉挛者DSA常不能显示,给予正确的评估,从而易导致病情恶化[8]。另外,DSA检查的费用较高,给患者及家属造成的经济负担较重。

       3D-CTA是一种无创性容积成像技术,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重建技术的飞速发展,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从操作方面来讲,3D-CTA不需要选择性插管,不受颅外血管条件的限制;对血管的走行、形态、管壁情况以及与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显示,为手术术式、手术入路、手术体位等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条件[9]。同时,由于其无创、操作方便,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患者更容易耐受,同时由于其费用相对较低,对于病情较重、有脑血管造影禁忌的患者也适用[10],因此,更容易被患者及其家属接受。

       本研究结果显示:3D-CTA与DSA比较,两者总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大中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小动脉瘤3D-CTA不及DSA,但是3D-CTA在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显示、瘤壁钙化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细节显示方面明显优于DSA。结果表明,3D-CTA作为一项无创、简便的影像学技术,对于大、中动脉瘤的诊断与DSA有着同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对于小动脉瘤则敏感性相对较差,对于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而3D-CTA检查阴性的患者,可进一步行DSA检查以明确诊断。目前,3D-CTA虽无法取代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地位,但其可以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确切的依据,尤其适用于早期出血的危重患者。可以将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从而一方面提高诊断率,一方面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