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电化学治疗 电化学治疗血管瘤

电化学治疗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9 11:52   1079  

本指南前面所描述的是国际上较为广泛使用并得到共识的推荐治疗方法或技术。但国内仍有一些既往使用过的治疗方法,或对其他领域治疗方法的扩大应用,这些方法目前仍在一些医疗机构开展,且形成一定的经验和治疗特色。但这些治疗方法大多存在效率或并发症控制方面的不足,在使用或掌握不当的情况下,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瘢痕、色素改变、远期复发、非特异性的深部组织损伤、注射后局部组织凹陷或发育障碍、重要血管结扎等。这些方法目前在临床的应用已日趋减少,或仍可能有待进一步改进,但很难形成共识或作为推荐的治疗方法。选择其中的几种技术介绍如下,仅供了解和参考。

1电化学治疗血管瘤

电化学疗法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治疗恶性肿瘤的微创疗法,上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血管畸形的治疗,对大面积血管畸形提供了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和临床疗效确切的治疗选择。通常体积较小的低流量血管畸形可选择硬化剂注射,而巨大的弥漫性病灶导致硬化剂治疗受限,且因病灶边界不清、浸润性生长侵及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导致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风险高,病灶难以彻底清除,复发率极高。电化学治疗因此成为一种选择。

1.1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基本原理

通过电化学治疗仪和特制电极针,将直流电导入病灶内并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阳电极区pH值下降到1~2,呈强酸性;阴电极区pH值上升到12~13,呈强碱性;这种强酸强碱性可破坏病变组织,产生凝血块和无菌性坏死,最后凝血块和坏死组织的机化使血腔实性变,导致病变体积的缩小和临床症状的改善。

1.2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

①手术切除难以施行的巨大弥漫性低流量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或淋巴管畸形);②介入栓塞及腔内硬化治疗后的巨大高流量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③部分手术切除和不完全腔内介入的辅助治疗。

1.3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方法

①术前行凝血功能,及心、肺、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根据病变部位选择椎管或全身麻醉。②根据MRI或超声检查确定的病变部位和范围,通常沿肿瘤的纵轴方向,在病变旁约2cm的健康皮肤处,应用18G套管针穿刺进入病变区域。拔除套管针的针芯,将特制的铂金电极针沿套管送进病变区域。电极针要贯穿整个病变区域,电极针之间的距离约1cm左右。根据病变大小可将电极针排列成单层或多层。调整套管针的位置令电极针和病变充分接触并保护正常组织。③将电极针分别连接于电化学治疗仪的阴阳极后通电治疗。治疗电压8~12V,电流100~180mA,电量约80~100C/cm2。治疗中能触摸到瘤体组织由软变硬。④治疗完成后,先停机再拔除电极针和套管针,纱布压迫针眼止血,局部加压包扎。④治疗结束后可根据情况辅以硬化剂注射治疗。

1.4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注意事项

①邻近重要血管神经的病变是电化学治疗的相对禁忌症,解剖不清楚或治疗电量过大可造成血管神经的损伤;②治疗参数需根据病变的血腔大小及部位而调整,不能一概而论;③电极针的位置、数量和绝缘套管的位置,均和疗效及可能的并发症有关;④高流量血管畸形的电化学治疗通常在腔内介入治疗48h内完成;⑤电化学治疗后局部肿胀通常会持续3~7d,之后逐渐自行缓解;⑥再次治疗通常需间隔6个月以上。

1.5电化学治疗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电化学治疗后局部坏死物质和凝固血块的吸收机化需3~6个月,故常于治疗后3~6个月时进行疗效评定。通过临床症状的改善、影像学检查所见病变大小的改变,以及病变处外观改善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