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放射与同位素治疗 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计量和皮肤反应

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计量和皮肤反应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29 12:00   1356  


      4:敷贴治疗及源外辐射剂量计算敷贴治疗,常常涉及到β外辐射剂量计算问题。β射线穿透能力比较弱,低能β射线的外辐射剂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当其能量〉70keV时,能透过人体的表皮层(约0.07mm),产生吸收剂量。β射线产生的剂量率与Β粒子的能量、β源的活度、形状以及吸收介质的性质有关。β粒子质量小,在介质中易被散射,即使对于理想点源或规则几何形状的面源和体源,也很难用准确的数学表达式计算剂量,只能利用一些β射线剂量分布的经验公式做近似估算。

      5:放射性核素治疗血管瘤皮肤反应

      (1)皮肤反应过程:大体上有小红斑、色素沉着、脱发、表皮剥脱、溃疡形成,痂皮形成、皮肤再生、毛发恢复和痊愈。

      这个过程不是每个人都一样,与使用吸收剂量大小和个体敏感性有关。吸收剂量过大,红斑一下可以到溃疡。通常的治疗中,都不会使用很大的吸收剂量,因此多数不出现全过程,如只出现红斑或接着出现色素沉着病变就消失痊愈。吸收剂量越小,皮肤反应越不典型。由于少数病人对射线作用十分敏感,在敷贴中很快出现红斑,应注意这种现象意味着必然发生溃疡,而且易形成永久性脱发。

      皮肤反应出现的时间差别很大,不同的部位皮肤反应也不一样。色素沉着,随着病变的好转可逐步消失。射线吸收剂量大,色素沉着后很快出现脱发或上皮剥脱,溃疡形成,只要出现上皮剥脱,必然形成或轻或重的溃疡,其特点是发生的速度快,持续时间长,愈合速度慢。

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治疗的计量和皮肤反应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2)皮肤反应机制及病理变化:

      皮肤反应机制邛射线作用于皮肤,约1/5达到毛发乳头处,绝大部分能量都在表皮的生发层和真皮的上皮下部被吸收,这是8射线的直接能量传递作用。由于是直接作用在皮肤表层毛细血管瘤,深层的病变不一定达到治疗效果,目前认为Β射线的直接传递机制是神经反射机制和经络机制都存在,各自对病变的恢复都发生一定作用。在敷贴的治疗中治愈的主要原因是P射线的能量传递作用。

      病理变化:皮肤受Β射线作用后的病理变化,并不随8射线使用的停止而消失。在停止照射后很久,皮肤的病理变化还在继续。

      开始皮肤发生放射线性炎症改变,在照射后24h就会出现真皮部位炎症改变,而后很久,大约是照射后第1个月末照射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持续到2个月皮肤损伤还在进行。由于真皮内正常棘细胞层增多,皮肤增厚,表皮细胞肥大,可形成皮肤假性肥厚现象。皮肤也可萎缩,形成羊皮纸样改变,有时只留下一层显著肥大的有多种形态的基底细胞。

      多数情况下病理改变是非均匀性的,其一在肉眼和镜下均可观察到这种不均匀结果;其二由于治疗吸收剂量不大,周边部位自身保护作用十分明显。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