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放射与同位素治疗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血管瘤

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14 12:00   1759  


      3:敷贴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及其作用机制常用的有32P、90Sr,90Y和106Ru-106Rh等多种放射性核素。

      (1):敷贴常用放射性核素种类

      ①:32P它的化学结构式是Na2H3ZPO4,32P的物理半衰期14.3d,纯β发射体,β粒子的最大能量1.71MeV,在组织中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8mm。随组织厚度增加,给予的组织吸收剂量迅速减少。在深1mm处,组织吸收剂量28%;2mm处为11.4%,3mm处4.6%;4mm处为1.9%;5mm处仅只0.9%。容易防护,按照临床需要,适合在实验室自制成不同形状的敷贴器。

      ②:9oSr_9oY,9oSr衰变放射出低能β射线后形成子代产物90Yo。90Sr的物理半衰期为28.1年,放出的β射线能量0.65MeV;子代产物90Y的半衰期很短,但能随着90Sr的衰变过程源源不断地形成。90Y衰变放出B射线的能量2.2MeV,是真正起治疗作用的放射线核素,因此写作90Sr-90Y敷贴器。90Y的β射线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11mm,随组织深度增加剂量也迅速减少。深度1mm处组织剂量53%;2mm处为26%;3mm处为12%; 4mm处5.6%;5mm处仅2.5%;6mm处剩下1%。适合浅表性疾病的应用,深部正常组织受损伤极少。

      ③106Ru-106Rh,106Ru(ruthenium,钌),物理半衰期269d,其衰变产物106Rh(rhodium,铑),物理半衰期30.4s。106Rh,β衰变,β射线的最大能量3.54MeV(79%)。在组织中的最大穿透距离20mm。组织剂量也随组织深度迅速减少。这是目前敷贴应用中理想的放射性核素。

      (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血管瘤的机制

      通常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后发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效应,出现病理生理、生物化学和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作用机制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敷贴器上的放射性核素发射β射线,作用于病变组织后,发生的生物学效应也同样,以直接作用为主,也有间接作用。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

      形态学上改变

      ①细胞核的改变:细胞核出现染色质的集聚、缩小、凝固、染色体断裂。核内出现空泡、核碎裂及核溶解等变化。
      ②细胞浆的改变:细胞浆受放射线作用后,胶质黏度发生改变,开始减低,以后增加。细胞浆内有空泡形成。线粒体破碎使细胞代谢遭受影响。照射后还会破坏溶酶体,并释放出许多特异性酶,加速细胞死亡。
      ③细胞膜的改变:细胞膜消失,变成合体细胞,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类脂质分子分解的结果。

      功能上的改变

      ①细胞活力迟钝,甚至停止活动即死亡。在有丝分裂期内细胞的死亡称为间期死亡,即使不死亡,细胞已失去再分裂增殖的能力。有的细胞经过1次或几次再分裂增殖后才失去增殖力而死亡的,称为增殖性死亡。
      ②细胞生长出现部分抑制或完全抑制,因而生长过程发生紊乱。
      ③细胞功能改变的主要原因是酶系统的活性被抑制。细胞代谢严重紊乱。
      ④细胞繁殖能力显著降低,甚至完全失去繁殖能力。这种状态称为细胞绝育。
      ⑤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被打破,由通透性适中变为通透性减低,代谢发生显著混乱。
      ⑥细胞的特殊功能,例如分泌功能减低或完全终止。

      以上这些变化的结果使器官的整体功能失调。但敷贴治疗都是局部作用,打乱病变组织原来的生物学规律,从而出现治疗效果。例如辐照增生过快的皮肤病变组织,使细胞分裂减慢,分裂间期延长,直至产生增殖性死亡;作用在血管瘤病损部位,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水肿、炎性改变,最后被纤维细胞代替,血管闭合,达到治愈目的。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