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动静脉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2 12:00   3282  


      1987年Jackson根据血流动力学将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malformation,AVM),即过去称为“蔓状血管瘤”,或“颌骨中枢性血管瘤”称为高流速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起始于妊娠4~6周时血管发育缺陷畸形,供应动脉和排出静脉,通过微瘘、中瘘、大瘘直接相通。组织学主要特征是异常的前毛细血管括约肌发育异常,这是由对括约肌的自控神经缺少,或括约肌缺少,或者是神经发育不健全而引起血流自由地经过毛细血管床;另一个重要病理因素是在正常脉管邻近部位增加新的畸形脉管,形成侧支分流,血液分流到阻力低的动脉静脉管道,形成低血压,血流量加大。此时血管扩张,动脉肥厚,静脉扩张,生理过程发生改变,医学术语称为“盗血现象”(stealing)。其结果使得该部位动脉和静脉直接相通的许多微瘘形成中瘘,再由中瘘形成大瘘,随着年龄增长,脉管畸形病变进一步发展,治疗也更加困难。

      动静脉畸形在脉管畸形病变中发病率较低,大约1.5%,发生在皮肤浅层和内脏的在初生时就可以存在。但临床出现症状还是晚的,可以在青春时期出现,与激素水平、外伤、感染有密切关系。男:女为1:1.5,发生部位主要在面中部,颊、耳、鼻。可发生在面部软组织,也可侵及骨组织,还可以软硬组织同时发生。有1/3病变可累及骨结构,主要在上、下颌骨。头颈部是最常见的部位,约占70%。Kohout20年间统计了81例动静脉畸形,有69%发生在颌面部,其中颊部占31%、外耳16%、颈部10%。59%在出生时即表现出来,10%在青春期,21%在成年,骨受累22例。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

      在婴幼儿可看到红色或深红色胎记,易误诊为微静脉畸形(旧称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或血管瘤,因为此时尚未观察到血液高流速表现,要经过一二十年或更长时间才会出现,触诊可有动脉搏动,听诊可闻动脉杂音,皮肤温度升高,压迫病变区,可迅速抬起;周边可看到毛细血管扩张,作为动静脉畸形,排出的静脉血压力高,血管变得扭曲有张力。动静脉畸形在一生中变得越来越严重。Schobinger将动静脉畸形分为四期(表7-5-1)。林晓曦等将动静脉畸形分为三期:I为静止期,多年没有明显的扩张,保持长期稳定,仅随身体发育成比例扩展。II为扩张期,在近来的一段时间内有逐渐扩张增大的趋势,但尚未出现皮肤或黏膜的自发溃疡或坏死。III为失代偿期,有逐渐扩张增大的趋势,并出现了自发的皮肤或黏膜破溃不愈或反复出血,或出现进行性的功能障碍。Kohout根据Schobinger临床分期分为:1期,静止期;II期,扩张期;III期,破坏期;IV期,代偿失调期。上述分期差异不是很大,本文按Schobinger动静脉畸形分类进行讨论。I期在婴幼儿和儿童期称为稳定期;其临床特点:动脉血流量较小,病变缓慢地进展;出现疼痛或瘙痒等症状,预示病变进一步扩展。触诊动脉搏动明显有力,压迫皮肤可迅速抬起。II期,临床扩展期;多在青春期,病情和临床症状加重,对邻近软组织侵袭、损害,以及功能的破坏,表现为界限不清的膨隆,皮肤呈现正常或暗红色。触诊动脉搏动更加有力,听诊可闻吹风样杂音,质地较硬,无明显压缩感,皮肤温度升高。III期,骨的动静脉畸形可引起骨髓腔溶解,在破坏期表现明显。颌骨出现轻度膨隆,进一步从小的囊发展到多囊蜂窝状,最后形成大的囊性病变。在口腔颌面部,累及颌骨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颌骨膨隆,牙齿排列混乱,面部畸形。x线片检查:颌骨蜂窝状囊性改变,以下颌体和下颌角多见,骨密度降低,大多数病人因牙龈大岀血不止才来急诊。在头颈部、外耳也是经常受累部位,外耳肥厚巨大,有溃疡出现。波及鼻部有鼻岫,在肢体有皮肤色泽改变,可出现少见Kaposisarcom。IV期,动静脉瘘通过分流引起心衰。临床进入W期(失代偿期)这是由于循环血量增加,心动过速和心室肥大,发病率<2%。可以在出生后很快发生心衰,也可在青春期,病变发展迅速而出现心衰。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I期,病变早期(图7-5-1,图7-5-2);均表现为没有明显的界限。局部皮温增高,有动脉搏动,质地

      出生后不久面部出现无痛性肿块,缓慢增大,表面皮中等硬度,头低位肿块可以增大。

      皮肤呈现微红色或皮下淡蓝色,周围有毛细血管扩张,没有明显的界限。局部皮温增高,有动脉搏动,质地中等硬度,头低位肿块可以增大。

      Ⅰ期早病例:患者男性,3个月,右鼻根内侧、右上眉弓内侧动静脉畸形。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7-5-1 右眉弓内侧动静脉畸形

      A:面部正面像,
      B:病变区多普勒检查,
      C,D:彩超显示血流丰富

      Ⅱ期病例:患者女性,17个月。出生时右眶下皮肤仅有少许血丝,1个月后明显增大,约4.0cmx4.0cm,局部增长迅速。检查:皮肤有动脉搏动,温度高,三维CT显示有2支供血动脉,末梢为紊乱的动脉血管团。彩超显示:右眶下部可见丰富蔓状动静脉血流信号,以动脉为主,见图7-5-2。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7-5-2 右面部动静脉畸形

      A:面部正位像,
      B:CT显示右侧面部软组织高密度影像,边界不清楚,病变密度不均匀;
      C:CT显示病变区异常血管结构及供血动脉,信号以动脉为主,
      D:彩超可见丰富动静脉血流

      Ⅱ期病例:患者女性,10岁。出生时发现右侧颊部紫红色斑块约3cmx3cm,皮温高,有动脉搏动感,无不适、缓慢增大,渐渐面部两侧不对称。2年前皮肤病变:彩超显示4cmx3.9cm,血运丰富,曾做血氧饱和度检测,病变区78%,正常侧59%。造影检查:右侧颊部3.0cmx3.0cm,畸形血管团,供血来自右侧面横动脉,右颌内动脉末支的眶下、上齿槽后动脉注射NBC、碘化油,栓塞后畸形血管团消失,见图7-5-3。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Ⅲ期病例1:患者女性,18岁。左上颌骨动静脉畸形,栓塞治疗后3个月X片显示左侧上颌骨膨隆,有骨破坏。因牙龈岀血而拔牙加局部搔刮术,见图7-5-4。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Ⅲ期末病例:患者男性,50岁。右颞部腮腺区动静脉畸形,曾在外院多次行局部病变广泛切除,双侧颈外动脉结扎,但术后残余动静脉微瘘、小瘘病变很快互相交通,血管扩张,迂曲变粗,已无法再次手术,见图7-5-5。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7-5-5 右额部腮腺区动静脉畸形

      A:面部正位像,
      B:面部侧位像

      IV期病例:患者女性,17岁。出生时即发现两侧面部不对称,右面部肥大。5年前曾在外院栓塞治疗3次,双侧颈外动脉结扎,因为牙龈出血将右下颌骨半侧切除,钛板植入。入院检查:面部不对称,右面部以额骨为中心明显膨隆,皮温高,表面可有搏动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右面颈及右上臂可见大面积多个不规则咖啡斑,开口三指。颈动脉造影加栓塞术:造影证实双侧颈外动脉已结扎,但颈内外动脉经颅底有交通支,造成右侧大面积广泛性畸形血管团影像。左颈甲状颈干及左侧椎动脉有广泛交通支及供血,右颈、腮腺区皮肤穿刺有活泼出血。造影后可见广泛的迂曲的畸形血管团,上达额部,下达颌下区,可见粗大静脉网及瘤腔,在该部位注射NBC+碘油混合液(各1.2ml),透视下见栓塞剂在瘤体内弥散,主要位于腮腺区。考虑双侧颅面广泛交通吻合,未再栓塞,以后出现左心肥大,见图7-5-6。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7-5-6 IV期病例

      A:面部正位,
      B:面部侧位,
      C:彩超显示:血运极丰富,
      D:多普勒频谱,
      E:动脉造影正位,
      F:动脉造影侧位

      IV期病例:患者23岁。10多年前右面部膨隆,两侧面部明显不对称,在当地医院注入硬化剂+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皮肤经常破溃、出血,右眼外凸,双鼻孔不能呼吸,被肿物占据。右面颞部被结节状肿物占据,向外膨隆突出,皮温高,上、下唇明显偏斜。现有治疗手段已无法治疗,见图7-5-7。
 

动静脉畸形的自然发展史及诊断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7-5-7 IV期病例

      A:面正位,
      B:面侧位,
      C:右侧颈外动脉造影显示面深部大范围畸形血管网,
      D:栓塞后造影显示畸形血管消失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