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申请入驻

郑家伟 主任医师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医生介绍关闭

擅长: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简介:

郑家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脉管性疾病学组副组长;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IAOMS)会员,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国际脉管性疾病研究学会(ISSVA)委员;美国《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Asian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Chinese Medical Journal》、《Head and Neck Oncology》编委,《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上海口腔医学》常务副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口腔医学卷》主编助理,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编委,国家执业医师和主治医师资格考试命审题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奖项评审人。 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治疗与发病机制。擅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主持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英文)《头颈部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治疗指南》、《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治疗指南》,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迄今为止,发表论文288篇,其中被SCI收录68篇,教学论文37篇(SCI收录6篇);主编著作4部(英文1部),参编著作23部(英文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上海市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参加者,荣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020819247/profile(郑家伟V-经历也是财富)。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68874.htm。 个人博客:http://www.omschina.net/expert/zjw。 专家门诊时间:星期四上午。九院新门诊大楼4层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家2诊室。

血管瘤论坛 名医介绍 郑家伟 文章 《头颈部血管瘤治疗指南》在国际杂志发表
郑家伟医生的信息
科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擅长: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脉管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简介:

郑家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 ...

学术前沿

《头颈部血管瘤治疗指南》在国际杂志发表

发表者:郑家伟 714人已读

       由郑家伟教授组织国内专家制定的《头颈部血管瘤治疗指南》,近日在国际杂志发表。


       Zheng JW, Zhang L, Zhou Q, Mai HM, Wang YA, Fan XD, Qin ZP, Wang XK, Zhao YF. A practical guide to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 Int J Clin Exp Med, 2013,6(10):851-860.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文献上又称为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其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2%~3%,女性多见,男女发病比例为1∶3~5,约60%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往往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早期表现为红色小斑点, 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在患儿1个月及4~5个月时快速增殖,1岁以后进入自然消退过程,消退过程可程序3~8年。


       1982年,Mulliken等提出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良性肿瘤,而血管畸则是由于胚胎血管丛发育异常所致,从生物学角度将血管瘤和血管畸形这两个混淆多年的概念予以明确区分;Waner 和Suen 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将位于乳头真皮层的血管瘤称为表浅血管瘤, 将位于网状真皮层或皮下组织的血管瘤称为深部血管瘤,2 种血管瘤并存者称为复合型血管瘤。目前这一分类方法已经被国内外同行广泛接受。根据分布特点,血管瘤可分为局灶性(focal)和节段性(segmental)。单发性(unilocular)局灶性血管瘤具有典型的增殖和消退期,多发性(multifocal)局灶性血管瘤可有多个、体积小、散在分布的病灶,累及皮肤、肝脏和胃肠道。如血管瘤数量多于5个,合并胃肠道和肝脏血管瘤的可能性很大,应行腹部B超。节段性血管瘤通常多发,累及邻近面部多个亚单位,分界不清,多沿三叉神经区分布,尤其是有胡须的部位(beard distribution)多见。


       自人类认识血管瘤以来,就从未停止对其治疗的探索,治疗方法也历经演变。2008年首次发现普萘洛尔可有效治疗血管瘤,使其治疗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手段,我们认为,血管瘤的治疗应该针对患儿的年龄,病变的大小、部位和所处分期,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首先,对于出生后几天发现的突出皮肤的红色斑点,应尽早采取药物(口服普萘洛尔、口服泼尼松、局部涂噻吗洛尔等)、激光(病变较局限,表浅)等治疗,阻断其进入快速增殖期。其次,对于处在快速增殖期的血管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即药物治疗(口服普萘洛尔、口服泼尼松、局部涂咪喹莫特、噻吗洛尔等)→注射治疗(局部注射激素、平阳霉素,皮下注射α干扰素,静脉注射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抗癌药等) →手术治疗(其他治疗无效者)。对于小的皮肤表浅血管瘤,可在增殖早期使用0.5%噻吗洛尔滴眼液或1%普萘洛尔油膏治疗。一些体积较大或位于深部的血管瘤,单一治疗方法往往效果欠佳,需采取综合治疗,如药物+激光治疗,2种或2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等。重症血管瘤患者,可皮下注射干扰素或静脉滴注长春新碱予以控制。消退期血管瘤可等待观察,做好随访记录。消退完成期血管瘤的遗留病变,如瘢痕、畸形或色素沉着等,可在3.5岁以后进行手术或激光治疗。

本文是郑家伟医生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删除请联系官方。
文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