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申请入驻

杨志英 主任医师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 普外科

医生介绍关闭

擅长:

肝、胆、胰及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和治疗。

简介:

杨志英,男,主任医师,教授,普外科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擅长肝、胆、胰、脾及甲状腺等普外科疾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尤其擅长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 199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医学临床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协和医院外科工作; 1993年-1996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获外科学硕士学位; 1996年至2011年5月在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及肝胆外科工作,多年来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在普外科及肝胆胰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11年5月调到卫生部直属中日友好医院担任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2017年12月任中日医院普外科主任兼普外科三部(肝胆外科)主任。 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SCI论文15篇。参与编写及翻译专业著作5部。承担协和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工作,为协和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硕士导师。

血管瘤论坛 名医介绍 杨志英 文章 “雕刻肝脏”-剥离巨大肝血管瘤
杨志英医生的信息
科室:

中日友好医院 普外科

擅长:

肝、胆、胰及甲状腺疾病的外科诊断和治疗。

简介:

杨志英,男,主任医师,教授,普外科主任兼肝胆外科主任,硕士生导师,擅长肝、胆、胰、脾及甲状腺等普外科 ...

媒体报道

“雕刻肝脏”-剥离巨大肝血管瘤

发表者:杨志英 631人已读

2012年03月12日 14:4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J146




今年30出头的易女士“揣”着一个篮球大小的肝血管瘤四处求医,但是没有医生愿意给她开刀:都说这么大的血管瘤没办法切除。近日,她慕名来到中日友好医院,艺高人胆大的肝胆外科主任杨志英决定收下她。杨主任在她的肝脏上小心翼翼地“精雕细刻”了4个多小时,终于剥离开这颗八斤重的血管瘤。记者今天从中日友好医院了解到,目前易女士已经康复出院。




易女士是武汉人。半年前,她觉得吃饭后胀肚,肚子也变得有点大。一开始她觉得可能是喝啤酒喝出了“将军肚”,后来再触摸右上腹就可以摸到巨大的包块。易女士到医院就诊后,医生发现她的右肝已经被巨大血管瘤撑成了一个“篮球”,只有左肝小部分还比较正常,但是左肝里面也密布着众多的微小血管瘤。膨胀的右肝挤压着膈肌、胃、肠、右肾等器官,有的器官被挤得严重“错位变形”。更危险的是,由于血管瘤十分巨大,导致瘤内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一旦遭遇外力撞击血管瘤就可能破裂出血,相当于在身上带了颗“不定时炸弹”。




由于这颗血管瘤体积特别大,且位置特殊,手术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易女士辗转多家医院,但都没有人敢给她“拆弹”。她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中日友好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杨志英评估后,认为有手术切除血管瘤的条件,他毅然决定为易女士作“最后一搏”。手术中杨主任发现,由于血管瘤太大单独开腹已经看不清肿瘤的全貌,杨主任又果断为患者开胸,实行胸腹联合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的“雕刻”,终于成功剥离了这个体积达35×25×20厘米、重约8斤的血管瘤。“一般成年人的肝脏重量为1.5公斤,这个血管瘤的分量接近正常肝脏重量的3倍。”手术中,患者的出血只有1000毫升,术后恢复良好。




据了解,目前多数医疗机构面对巨大的肝血管瘤患者,通常会建议换肝。但肝移植不仅手术费用高昂,术后患者还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负担太重。杨志英说,肝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是胚胎发育中血管发育异常所致,文献报道人群发病率约0.5%至7%。血管瘤生长缓慢,大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预后良好。近年来,随着人们体检意识的提高及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无症状的小血管瘤发现率明显升高。血管瘤治疗的重点在于解除症状及预防性控制巨大瘤体破裂出血可能,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治疗方案带来的相应的并发症。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中,剥除术在手术安全性、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切除术,介入栓塞治疗需谨慎选用。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


本文是杨志英医生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删除请联系官方。
文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