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申请入驻

陈兰萍 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普外科

医生介绍关闭

擅长:

1、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治。 2、小儿肛肠疾病。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巨结肠、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辅助根治长段型巨结肠及晚期胆道闭锁的扩大肝门、肝肠吻合术。

简介:

陈兰萍,女,主任医师,小儿外科主任,1979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结业。从事小儿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熟练掌握小儿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技术。1987年起专攻新生儿外科,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及胆道闭锁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近年开展的非开腹式经肛门Ⅰ期巨结肠根治术属省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和《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杂志》通信编委。带领专业队伍不仅开展常见病的手术治疗,而且开展了大量疑难病、危重病的诊治。近两年,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开展了经肛门一期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巨结肠、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辅助根治长段型巨结肠及晚期胆道闭锁的扩大肝门、肝肠吻合术。这些新技术已跨入全国先进水平。近年发表国家级及省级论文20余篇,完成省级科研项目一项,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被省直工委评为扶贫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创先增优”活动中被省直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血管瘤论坛 名医介绍 陈兰萍 文章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综合征
陈兰萍医生的信息
科室:

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 普外科

擅长:

1、婴幼儿血管瘤的诊治。 2、小儿肛肠疾病。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巨结肠、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腹腔镜辅助根治长段型巨结肠及晚期胆道闭锁的扩大肝门、肝肠吻合术。

简介:

陈兰萍,女,主任医师,小儿外科主任,1979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1997年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班结业。 ...

医学科普
[转载]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综合征

发表者: 1419人已读

骨肥大性静脉曲张综合征又称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Weber综合征(简称KTS)。1900法国医师Klippel、Trenaunay首次描述并命名。这是一种先天性静脉畸形病变,其特征为:(1)病肢出现范围不等的血管痣。(2)自由病肢发生静脉曲张。(3)病肢所有组织均肥大,尤以骨骼最为严重。



一、病因



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是胎儿期中胚层发育异常,在肢芽的胚胎发育中,因胚胎血管的退化比正常晚,使发育过程中的肢体血流和温度增加,从而产生肢体肥大等一系列症状。这种观点认为肢体深静脉阻塞是综合征的一部分,而不是原因。但国外学者对患者进行的大量手术前后静脉造影研究表明,深静脉血流受阻在KTS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主干深静脉血流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纤维束带、异常肌或静脉周围鞘膜组织压迫,部分患者是由于深静脉主干发育不良或闭锁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一般在出生时即可发现成都不同的肢体畸形,但出现明显症状的时间较晚,75%的患者在10岁前出现症状,少数到中晚年才出现。巨大多数发生于下肢,发生于上肢者不足6%,85%位单侧病变。患者有典型的三联症及多种伴发畸形。



(一)血管瘤(痣)



均在出生或幼儿期出现,变平或稍有隆起,为粉红色至蓝紫色,呈点状或片状,边缘参差不齐,可布满患肢。随年龄增大,畸形表面皮肤增厚伴疣状增生,局部出汗增多,触碰时易出血。



(二)浅静脉曲张



极为明显和广泛,多集中在小腿部。静脉壁厚,可位于皮下深层,触诊时可及条索状物。与静脉畸形相邻皮肤常可见多个卫星静脉痣,为原发性静脉扩张或继发于静脉高压而导致的反流扩张。部分患者的静脉曲张自发破裂出血或继发于创伤出血,并可伴有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曲张可以是特发存在或出生时即存在,也可以是深静脉梗阻后的代偿性通道。



(三)组织增生



肢体各部位均肥大,周径与长度较健侧增加,足部尤明显,肢体增大主要由于肌肥大、脂肪增加、皮肤增厚及异常的血管组织。肢体肥大在出生时即可发现,在婴幼儿期末及青少年期最为明显。





以上这些特征可集中出现在某一肢体,也有少数在不同的肢体出现。



(四)伴发畸形



1、淋巴管畸形



肢体明显水肿,可表现为3类:(1)纤维束带在压迫深静脉时,同时压迫伴随的淋巴管。(2)淋巴水肿。(3)合并乳糜管变形,导致异常反流。



2、同侧臀部肥大



其原因是静脉回流不良或乳糜管输送变异,使臀部乳糜过多。



3、合并静脉畸形



肢体静脉血管瘤在解剖、临床或放射学特征上均与KTS完全不同,肢体常表现为缩短,但KTS患者可合并肢体大面积静脉畸形。



4、静脉血栓形成



严重时血栓脱落,可发生肺动脉栓塞。



5、其他伴发畸形



可出现在患肢或其他相邻部位,甚至在其他器官内,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伴发畸形有并指、营养障碍性病变、皮炎、湿疹、青光眼、眼球陷没、结膜毛细血管扩张、视网膜静脉畸形等。



三、诊断



根据静脉异常、组织增生、血管瘤(痣)典型的三联症及相应的伴发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要确定病变程度、深静脉梗阻部位,还需借助一系列辅助检查。



1、X线、CT、MRI检查



示肢体软组织或骨骼肥大、骨皮质增厚。



2、静脉顺行造影



可显示浅静脉异常、深静脉异常和肌内血管瘤以及深静脉梗阻部位。



3、核素淋巴系统扫描



显示淋巴回流障碍。



4、静脉压测定



穿刺足背静脉测静脉压,病通过肢体运动后静脉压的变化来判断深静脉的淤血程度。



5、多普勒超声及经皮氧分压测定



主要用于判断有无动静脉瘘。



6、消退血流测定



提示消退血流较健侧增加。



7、组织学检查



可见皮下脂肪层的小静脉数目和直径增加,皮下静脉壁的平滑肌广泛肥大,内膜增厚。



KTS应于Park-Weber综合征(简称PWS)相鉴别。它们之间在血液动力学、病理生理、治疗和预后等方面都不相同。KTS的血管改变以静脉为主,预后较好,PWS以动静脉瘘为主预后较差,两者临床鉴别要点见表。



KTS与PWS的鉴别要点





四、治疗



目前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和缓解症状。由于KTS患肢的深静脉多有发育不良或闭塞,显然切除代偿性的曲张浅静脉将会使病情加重,故一度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弹力绷带、穿弹力长袜等保守疗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患肢一段主干深静脉血流受阻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纤维束带、异常肌或静脉周围鞘膜组织的压迫。因此切除这些压迫在主干深静脉上的异常组织,是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主干深静脉确系发育不良或闭塞,可试行各种适当的搭桥转流术,重建深静脉主干的连贯通道,以达到治疗目的。动脉内关注硬化剂治疗,对改善患肢肥大具有较好效果。



对合并肢体静脉畸形的患者,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无深静脉受阻的患儿,可分次切除肥大的软组织。


本文是医生版权所有,转载请说明,删除请联系官方。
文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