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外貌影响 血管瘤影响外貌与心理

血管瘤影响外貌与心理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16-11-24 14:31   928  

       先天性血管瘤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病变多在面部,易造成面部的畸形。面部是人体的审美中心和视觉的聚焦点,直接影响第一印象的产生。因此,任何面部的畸形或者缺陷都会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病理心理反应或者造成行为的异常。有关于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对患儿及家庭的心理影响,国外学者进行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而国内的研究资料较少。笔者则参考了大量的国外文献资料,试图探讨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造成的患儿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影响及有关的精神心理干预方式,希望能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通过合理调节患儿及家庭成员对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防范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在调节干预过程中,医务人员对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心理歪曲的认知,采取正确的干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现象是生命发展的产物,儿童从出生便开始经历各种发展阶段。他们并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器,盲目地对生活给予他们的奖赏和惩罚做出反应;而是积极地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努力地去创造各种关于世界的意义。儿童的反应与成年人并不完全一样,他们对内心世界的描述并不像成人那样明确。了解正常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是我们对患有先天性躯体疾病的儿童进行心理干预的基础。

       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观察、相关研究、实验、纵向研究、跨区域研究、时间间隔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方法,研究者们发现儿童的心理发育随年龄的增长有以下阶段:

       1.出生时
       新生儿的大脑大约是他的身体重量的1/4,在生命的最初2年,大脑继续快速发育生长,大约达到成年脑重的75%。新生儿期是个体发展的起点,也是个体心理开始发生的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史的第一页。新生儿的认知心理机能开始初步发展起来,主要表现为感觉能力的迅速发展和知觉能力的初步发展,这些能力是心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新生儿一开始就具有七种基本的普遍性的面部表情,包括:愉快、悲哀、惊奇、好奇、厌恶、恐惧、愤怒。

       2.婴儿期
       是人类智慧发生和开始发展的阶段,被称为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婴儿产生了随意动作、语言和直观行动思维,并逐渐发展其社会性。1岁以内的婴儿,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依恋关系,婴儿期中萌芽了个体道德品质。1~3岁是儿童亲社会和攻击性行为开始产生的阶段,同情心、移情、焦虑、苦恼和利他主义均从这个阶段开始。

       3.幼儿期
       学龄前的儿童生理机能不断发展,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人,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幼儿感性经验的增加及语言的丰富,认知能力和社会性也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动作,以及人格发展在这一阶段都出现了质的飞跃。幼儿的自我意识几乎是直线上升,其中4~5岁发展速度最快。幼儿的自我意识是从自我尊重的意识开始的,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因素。在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4.学龄期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智力和思维能力。小学时期是人一生中道德品质发展最为协调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小学阶段已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也是开始建立同伴团体的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不断发展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并且自我评价与儿童的交往相关。有研究发现,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加受人欢迎,学校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发展良好的自我评价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可能对其一生中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5.青少年期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他们希望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他们心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价值观还都是个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强,对于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性格未最后定型。这个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他们十分重视同龄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青少年到了高中时期容易产生自卑感,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这些不同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可以为医务工作者评估、分析和理解患有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患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开展心理干预的基础。

       要了解先天性血管瘤、血管畸形对患儿及家人心理的影响,应先了解外貌对心理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工作者便开始研究个人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对其自尊及自信心、社交优势、婚姻状况及事业发展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吸引力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attractiveness)。1972年,Dion和Bersheid等相继发表了有关的理论研究,得出了与体貌吸引力有关的假说——“美的就是好的"(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有吸引力的人比吸引力缺乏的人在社交中具有更受欢迎的人格特征”,“漂亮女性不太可能被怀疑犯罪,甚至较少被判有罪”等等。同年,Dermer和Thiel进一步证实了“美的就是好的”一说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普遍性,体貌魅力越明显,其社会地位往往会随之上升。

       大家一般都承认外表漂亮的人在社会上有很多优势。外表漂亮的人会产生社会学家所说的“光环效应”。所谓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外表的吸引力就是这种正面特征中的一个。研究表明,人们经常会下意识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质加到外表漂亮的人头上,比如聪明、善良、诚实、机智等。

       在公司雇人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有研究发现,在一个模拟的招工面谈中,申请人是否精心修饰自己在决定他是否被雇用的过程中比资历还重要,主持面谈的人也承认外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外表有吸引力的人的优势不仅表现在是否被雇用上,也表现在他们的薪水上。经济学家在美国和加拿大做了一些抽样调查后发现,相貌漂亮的人的工资比他们不漂亮的同事平均要高出12%~14%。

       其它的一些实验也表明,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在需要的时候更可能得到帮助,在要改变人们的意见时更有说服力;他们更为人所喜爱,更有说服力,更经常地得到帮助,而且被认为有更高的个人品质和智商,并且这种优势在他们儿时就体现出来。Dion对小学儿童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长得可爱的小孩有攻击行为,老师不太会觉得这是调皮捣蛋,而且老师们也会认为长得好看的小孩比不好看的小孩更聪明。

       Clifford和Rosenthal等分别做过与血管瘤患儿进行早期心理干预这一主张有关的研究时,探索了儿童的吸引力是如何导致小学老师对受教育对象期望值发生偏倚的现象。研究显示,第一印象影响后来的师生关系;人们对一个特定个体的期望值影响这个个体将来的作为;师生关系和老师的态度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老师在潜意识中想像,有吸引力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教育潜力、更合群、父母可能受过更好的教育。

       Clifford等提出,老师对学生产生的最初偏爱或厌恶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体貌。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患儿多存在面部或者身体外露部位的异常和不美观,这种异常可能会影响到老师对患儿的评价,也会影响同学对患儿的评价及其关系。McCake查阅有关资料发现,对个人吸引力的自我评价对孩子产生的心理社会影响远较孩子所处的社会背景对其进行的客观评价所产生的影响重要得多,甚至会影响其对个人成功的自我期望值。

       很多学者强调,个人吸引力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及其与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尊之间的相关性。Beck在1967年指出,体貌有无吸引力与焦虑及情感障碍存在密切相关。McCake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对于自身体貌吸引力的不满是预测焦虑最有力的单一变量,并且对于自身吸引力的不满与情感障碍相关。很明显,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患儿多倾向于自尊感低,并对自身体貌感觉不良。然而,患儿的先天性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可以治疗的,其个人吸引力也是可以改变或者可以提升的,所以对先天性血管瘤、脉管畸形的患儿要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心理干预,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情绪、自信心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