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治疗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

干扰素治疗血管瘤

发布者: xueguanliu120   2020-12-7 15:53   9126  

1.2干扰素治疗血管瘤

1.2.1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作用机制

干扰素(IFN)是通过重组DNA技术开发出的抗病毒制剂,IFNα-2a引起卡波西肉瘤消退是一项意外发现。实验显示,IFN在体外抑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移动,在小鼠体内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IFN-α诱导培养的人皮肤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呈剂量依赖性。在培养的肿瘤细胞系中,IFN-α和β下调bFGF的基因表达和蛋白合成;其机制独立于抗增殖作用。另外,IFN-α抗血管生成活性需每天使用合适的生物剂量,而不是最大耐受剂量。

1.2.2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适应证

①皮质类固醇或长春新碱治疗失败;②长期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禁忌;③出现皮质类固醇并发症;④家长拒绝使用皮质类固醇。

目前虽无证据表明IFN与皮质类固醇有协同作用,但两者亦不能同时按治疗剂量使用。皮质类固醇与IFN毒性可能重叠。因此,如果皮质类固醇对瘤体无效,换用IFN后,皮质类固醇应当迅速减量,并在数周内停药。

1.2.3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方法

IFN经验用药量为200万~300万U/m2,皮下注射,每天1次。推荐初始剂量为100万U/m2,逐渐增加至常用剂量。与皮质类固醇效果相比较,IFN的起效通常缓慢。随着患儿体重增加,IFN绝对剂量应上调,尤其在出现反弹生长迹象时。通常IFN不需增加,因其随着婴儿生长而自然降低。治疗一般需要6~12个月,IFN治疗血管瘤的成功率在80%以上,即使对皮质类固醇无效的肿瘤,也有明显效果。

1.2.4干扰素治疗血管瘤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IFN使用1~2周时,常引起低热。注射前1~2h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预处理,一般可改善这种发热反应。IFN可引起可逆毒性,例如肝脏转氨酶升高、暂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等。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肝转氨酶升高不必中断用药,随着治疗继续通常会恢复。接受IFN治疗的婴儿,其生长发育和体重增加不受影响。IFN最严重的毒性是痉挛性双瘫,发生率约5%,精细运动和步态异常发生率26%。与婴儿后期开始治疗者相比,出现这些体征的儿童,给予IFN时的年龄较小,出现神经后遗症的平均时间是开始治疗后4.8个月。

目前,IFN被考虑为危害或危及生命的血管瘤的三线替代方案,只作为1岁以下患儿的最后治疗手段。这些重症病例需检测尿液bFGF。如果尿液bFGF升高,IFN是特异性拮抗剂;如果尿液bFGF正常,则选择长春新碱。给予IFN治疗的婴幼儿,必须由小儿神经科医师密切随访监测。如出现长束征,应停止使用IFN。如果肿瘤引起的危及生命的情况持续存在,应降低剂量。通常,在结束IFN治疗的几周内,步态和精细运动异常会逐渐改善和消失。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