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血管瘤泼尼松药物的治疗

血管瘤泼尼松药物的治疗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16 12:00   1580  


      泼尼松(Prednisone)是人工合成皮质激素,1955年用于治疗Kasabach-Merrit综合征,ZaremEdgerton于1967年报道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面部大血管瘤,效果较好;以后Fost,Hiles,Overcash及Gordan等相继报道。激素治疗血管瘤机制尚不明确,它对生长和细胞分裂有影响。在药理剂量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可能干扰或延缓儿童生长,动物实验表明,它可以阻止细胞分裂,阻止DNA合成;受其影响包括肝、胸腺、脑、胃黏膜、肺、上皮等细胞,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1:糖皮质激素对人体还有另外两方面影响

      (1):免疫抑制作用是其典型药理作用,但是在正常机体中,如果没有正常浓度的糖皮质激素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众多的免疫因子必然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糖皮质作用的中心是降低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反应性。

      (2):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各种原因引起炎症,以及炎症的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在炎症早期,促使炎症部位血管收缩,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症引起的渗出、充血和肿胀均减轻;对炎症后期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减轻炎症部位粘连和瘢痕形成。

      2: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造成毒副作用原因来自两方面:一是长期大剂量应用;二是停药方法不当。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骤然停药会造成急性皮质功能不全表现,如发热、关节痛、肌肉痛、全身不适等,这是由于长期外源性皮质激素治疗抑制了ACTH的分泌,从而使内源性皮质激素分泌减少。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图5-2-5)、多毛、乏力、糖尿病、高血压、浮肿、座疮等。

      (2)诱发和加重感染。

血管瘤泼尼松药物的治疗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5-2-5 口服泼尼松15mg/d,每日4次,共服80天

      (3)诱发和加重溃疡,尤其是消化道溃疡。

      (4)骨质疏松,如脊柱骨、肋骨。主要原因是激素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直接抑制成骨作用,激素促进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加强了破骨作用。

      (5)生长延迟患儿长期使用小剂量激素即可造成生长延迟,其机制尚不清楚。

      在临床应用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时,有不少家长带有恐惧心理,怕产生后遗症,医生应根据病情耐心解释。要完善解释如下问题:①首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根据血管瘤的生物学特性,血管瘤增殖早期和增殖晚期大约是在患儿出生后1~6个月,根据血管瘤的激素效应学说:可能是由于激素的抗合成代谢对婴幼儿不成熟的血管组织产生效应的结果;也有人认为,因血管瘤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或血管,属于间充质,分化程度低,抗癌药物和激素均可以抑制间充质细胞增殖。②如果要用激素,预计要用多长时间,用多大剂量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应向家长仔细说明。

      Edgerton(1976)报道90%以上服药后2~3周即明显缩小,国内赖国强(1991)报道全部消退者占56.8%,赵萍萍(1991)报道有效率为80%。北京大学口腔医院1992—1995年血管瘤病人31例,口服泼尼松治疗,剂量1.0~2.0mg/(kg-d),隔日服,早、晚各1次,口月艮1个月,休息1个月为一疗程;特效有5例,总有效率74%。

      4:服药时机的选择

      Mulliken认为,口服激素治疗血管瘤应该只能在以下情况:①快速增长血管瘤严重影响了面容。②反复出血、溃疡或感染。③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听觉、视觉、进食。

      Edgerton在1976年指出,未成熟增殖的血管瘤对类固醇治疗反应明显优于年龄在1岁以上,稳定期或退化期病变。1996年Sadan和Wolach报道短期内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平均剂量4.5mg/(kg•d)有效率达93%。

      近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只对出生后6个月以内的血管瘤患儿才给予激素治疗,釆取隔日给药法。其优点是能更有效地减少毒副作用,以及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抑制。隔日给药只适用于短半衰期的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强的松)给药剂量1。~2.0mg/(kg-d)以下,给药1个月后,给予低剂量平阳霉素,每周1次,疗效显著提高;不良反应为零。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