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面部血管瘤 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2-7 12:00   1194  


张志宏,叶茂昌,李志来
(安徽省立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合肥230001)

      颌面部血管瘤为临床常见肿瘤之一。但腮腺血管瘤却较少,我们自1990.5至2001.5,采用手术方法治疗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1: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年龄从7月至3岁平均1岁3个月,左侧13例,右侧16例;男15例,女14例;发生于腮腺浅叶24例,深叶5例;海绵型血管瘤22例,毛细血管瘤7例,无蔓状型。

      1.2:手术时机的选择

      对于婴幼儿腮腺血管瘤,因有学者认为部分有缓慢消失的特点,因此对年龄小、生长速度不快者可暂观察,仅对生长速度较快或瘤体较大,影响美容者且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实行手术治疗。

      1.3术式选择

      对于发生于腮腺浅叶者施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瘤体切除术;发生于深叶者则施行腮腺全叶+瘤体切除术;2例伴皮肤改变者行中厚皮片植皮。

      2: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结果

      本组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经1年以上随访均未见复发。11例出现术后面神经功能损害,其中10例表现为下领缘支损害,1例表现为颊支损害。9例下领缘支损害和1例颊支损害经给予VitB1和VitB12,部分加用局部理疗均在12个月恢复,仅1例未恢复。1例术后第3天发现包扎绷带不紧,在打开后觉皮下有积液,经抽出液体并行有效加压包扎半月后未发生涎瘘。

      3: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治疗的讨论

      3.1:本组29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手术时间都在6个月以后。主要是考虑到年龄过小,患儿生理耐受力较差麻醉稳定性不易控制。另外,6个月后,人工喂养相对也较容易,利于患儿机体的恢复。

      3.2: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手术切除会带来一定的并发症。本组29例有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1例为面神经麻痹,1例为皮下积液。我们认为婴幼儿面神经分支较细,且腮腺血管瘤界很不清,范围散在,位置不恒定,与面神经联系密切,因而术中易造成对面神经的压迫和牵拉。由于下颌缘支位置较浅,且变异较多,故易受到机械损伤。本组11例面神经损害者中中10例为下领缘支的损害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在手术中,术者首先要熟悉面神经解剖,做到有的放矢,解剖面神经时要沿着面神经的长轴纵向进行,尽量减少对面神经的牵拉,由于腮腺血管瘤在切除时易引起出,操作时要仔细,遇到出血时不可盲目钳夹,不要过多钳夹组织以免误伤面神经,本组中发生的1例面神经损害未恢复者很可能就是出血时误扎了面神经分支。有报道对术后切断的面神经分支行重建术,但效果均不理想。术后涎瘘也是腮腺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因腺体未完全切除,仍能继续分泌涎液,术中若未有效结扎残留腺体或术后未采取有效的加压包扎,可导致诞液聚集于术区皮下,有可能发展畏为涎瘘。本组中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是一位3岁男孩,患儿不配合,总想去除包扎绷带,术后第3天发现包扎的绷带较松,遂打开发现右下颌后凹处似有积液,穿刺抽出约1.5m液体,然后重新行有效加压包扎,15天拆除绷带后未发现再有积液。因此对腮腺全叶切除者应尽可能完全切除腮腺组织,对未完全切除者,要有效结扎残余腺体同时采取有效的加压包扎,使其自行萎缩。术后1月内忌酸性饮食。也有学者介绍利用负压引流可降低腮腺切除术后涎瘘的发生,但该方法仍不能完全摒弃腮腺区加压包扎,且在加压包扎时易造成负压引流管的堵塞。本组中未发现Frey综合征,可能是患儿年龄较小,即使个别出现症状也未能主述。

      3.3:由于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瘤体与腺体交错存在,手术范围必须同时包括瘤体所涉及的腮腺浅叶或全叶,才能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同时也避免了在腺体中分离境界不清的血管瘤而造成广泛出血,出血后盲目结扎止血又易造成面神经的损伤。

      总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操作规范、仔细,婴幼儿腮腺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是可以达到较好效果的。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