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微波热凝治疗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19-12-5 12:00   2269  


刘卫平,周磊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广东湛江524001)

      [摘要] 目的:探讨微波热凝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治疗血管瘤的可行性。
                 方法:通过对大白鼠肝脏微波热凝后的病理改变观察,采用微波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21例。
                 结果:大鼠肝脏随微波作用时间出现不同范围、程度的凝固性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21例血管瘤全部治愈,瘤体消失,黏膜颜色正常。
                 结论:微波热凝是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一种新的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 微波;热凝;血管瘤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口腔科常见的疾病,既往常用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但手术治疗常导致术后畸形,且常因病变弥散难以手术切尽。微波透热方法是近年开展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其独具的特点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通过实验掌握了其作用方式后,将其应用于临床治疗血管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材料和方法

      1:微波热凝装置:成都锦江微波电器研制的WB-100型2450MHZ微波多功能治疗仪,输出率0-200W可调,腔体电流10-40mA,时间预置声显。

      2:微波对组织、血管作用的实验观察:采用SD大白鼠5只,雌雄不分,体重200--250g,以戊巴比妥钠按40mg/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后,剪开腹腔显露肝脏,以单根天线插人肝脏,电流20mA,5只动物的时间分别为10s,15s,20s,25s,30s。微波处理后处死动物,取下全部肝脏,由针孔处纵剖肉眼观察组织破坏情况后,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观察。

      3:临床资料:本组病人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最小2月,最大50岁,平均17岁。病变部位局部阻滞或浸润麻醉后,选用针状天线插人病灶进行微波透热治疗,输出电流20mA,时间1520s,较大血管瘤可作多点进行透热,每针距离为1cm左右。

      二: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结果

      1:大鼠肝脏观察

      大鼠肝脏透热10s-20s,可见周围有约0.3cm直径发白区域,但低于15s拔针时常有坏死组织粘针现象,超过155则针较易拔出,超过20s,则于针周围出现焦炭状改变,但发白坏死区域大小无明显增加。组织学切片示各不同加温时间改变相似,即发白区域为凝固性坏死,肝组织肝细胞、血管碎裂坏死,发白区域以外距针1-1.5cm范围则随距离的增加,肝细胞破坏减轻,但该范围的血管全部出现内皮细胞破坏,血栓形成,并且破坏显示为以血管为中心的现象,这个范围的大小随透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20s后则增加变得不明显。

      2:临床治疗结果

      21例血管瘤全部治愈,血管瘤消失,黏膜表面颜色正常,穿刺无血。其中2例口底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瘤体波及颌下腺导管部位,但距导管1cm进针处理后血管瘤消失,未出现导管的损伤。

     三:微波热凝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讨论

      微波是一种电磁辐射,其导致组织破坏的机制是使组织内带电离子及极性分子发生振动和转动,磨擦产热而使组织内温度升高所致,组织吸收微波能的多少与所含水分有关,含水量越大,介电常数越大,吸收微波越多,温度改变越明显。本实验发现大鼠肝脏受微波作用后,以进针点为中心形成直径约0.3cm的凝固性坏死区,在该区外肝脏细胞的坏死除与微波针的距离有关外,还与血管的距离有关,靠近血管处细胞变性破坏较重,在距微波针0.5-1.5cm区域的组织破坏以血管内皮破坏、血栓形成为主,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血液中水分高,介电常数明显高于邻近组织,在微波作用下,其吸收能量最多,产热也最高的缘故。

      海绵状血管瘤主要为海绵状血窦组成,血窦中充满介电常数较高的血液,所以很容易吸收微波能产热,导致窦壁之内皮细胞破坏及血栓形成达到治疗目的,而瘤周或被瘤体包绕的结构如颌下腺导管、神经等则由于相对缺水,介电常数低而不造成破坏,本文2例口底血管瘤在颌下腺导管区有瘤体分布,但距瘤体1cm处进针治疗后,血管瘤消失,导管口分泌正常,未造成导管损伤;另外,皆未出现治疗区域的麻木,说明亦因相同的机理对神经无损伤。

      从实验及临床观察结果来看,采用20mA电流量,15-20s作用时间,可造成以进针点为中心的约0.3cm直径凝固坏死区,治疗后约7天该凝固坏死区表面少许组织脱落,治疗后约10天,周围黏膜长人破坏区而愈合;坏死区以外可有1-1.5cm范围的血管瘤紫红色消退,治疗后2-5天轻度水肿,5天后渐消退,不会出现组织的坏死脱落。所以临床治疗时,针距应在1-1.5cm,如相距太近,可使坏死区相连造成较大破坏,可能致破坏组织脱落出血。对面部的血管瘤,我们在局麻下于皮肤切一约0.5cm长的切口,用镊子撑开皮肤,插人天线,并在微波作用时用气枪强力吹汽制冷,可减少皮肤损伤。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