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CT检查 来源于血管的肿瘤CT表现

来源于血管的肿瘤CT表现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7-25 16:52   2975  

1. 颅内血管网状细胞瘤 

又称血管母细胞瘤,成血管细胞瘤,良性毛细血管瘤。肿瘤组织不具有恶性征,但与血管畸形不同,术后可能复发,可发生于小脑、延髓、脑桥,脊髓及大脑半球等。肿瘤呈局限性,边界清楚,胶质细胞增生可形成假性包膜,肿瘤大多数为囊性,少数为实质性。CT平扫多数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其CT值略高于脑脊液,其边界清楚锐利,内常可见细小的附壁结节,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注入造影剂后增强扫描可见瘤结节强化,囊性区域不增强,病变周围无水肿或有低密度水肿带,可见较粗大的血管伸入病灶。肿瘤较大时,可压迫第4脑室使之移位闭塞,可引起阻塞性脑积水,若肿瘤发生于下蚓部,则可伸入小脑延髓池内。若肿瘤出血时囊内为高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

2. 脊髓内网状细胞瘤 

具有丰富的血管,有广泛生长倾向,常见于颈部,有些可长达整段颈髓范围,并向下进入胸部脊髓。近半数伴发髓内囊肿,可发生在肿瘤部位,也可与肿瘤完全分开,在囊壁上有时可见附壁结节,囊壁也偶尔可钙化。CT平扫在肿瘤区出现低密度,多位于颈胸段脊髓,范围较大,脊髓呈现不规则增粗,有时可见多发性致密条状钙化,囊变区域则不增强。除CT外,在脊髓造影可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梗阻,不完全梗阻时可发现蜿蜓的血管影,颇似动静脉形,但血管丛较为分散。

3. 眼眶内血管瘤 

血管瘤是一种最常见引起眼球突出的良性肿瘤。CT平扫可显示球后眼窝或眼球旁有密度略高的软组织块影,呈圆形、椭圆形或结节状,边界清楚,轮廓规整,密度均匀,较大时肿块可推移眼球,视神经和相邻的眼外肌等产生移位或变形,但分界仍清楚。眼眶扩大,骨壁变薄,但无浸润性破坏或异常增生。肿块内可见静脉石,形圆而光滑。增强后病变内均匀强化,将图像放大并调节窗宽观察,病变区可见斑点状和条状结构,但边缘仍十分清楚,有些病变在增强后密度可不均匀。

4. 纵隔内血管瘤 

纵隔内血管瘤多为蔓状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不规则高密度阴影。可发生在前纵隔,位于上腔静脉前方。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后,肿瘤密度增高,可清楚显示迂曲的血管影。

5. 肝脏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斯肝脏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现率为0.4%~7.3%。以丛状毛细血管为主者称毛细血管瘤。以囊状扩张的血池或血湖为主者称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少见并且可向后者转化。临床和影像学上无法区分这两种类型而统称为肝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①平扫出现低密度区,大多密度均匀,边界清楚,也可在低密度区中出现较低密度区,结合病理所见,是由于瘤内血栓形成,有的血栓机化,形成纤维瘤结构,这种纤维瘢痕组织形成的较低密度区其特点是边界清楚锐利。②增强后立即出现边缘性增强,亦有少数病例在开始强化并不出现在边缘,可自中央开始,大多数呈团状造影剂充填。③连续扫描中表现为造影剂自边缘逐渐向中央延伸,或多数增强病灶互相融合,即造影剂在瘤样扩张的血管内弥散,是CT诊断血管瘤的可靠征象。④延迟扫描出现等密度或高密度,其中可伴有或无低密度区。这是肝血管瘤与其他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的重要征象。尤其是与肝癌鉴别时,必须延迟5~10min再次扫描以观察病灶的充盈情况,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在延迟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造影剂充盈。⑤平扫和增强后均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这种情况少见。多见于组织学上表现为厚壁型者,即壁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纤维细胞,血管腔很小,有的甚至呈缝隙状,造影剂不易进入或很少进入,这样CT表现为增强不明显甚至不增强。⑥少数病例可见部分增强病灶位于原低密度病灶之外,这种瘤体外增强灶即病理学所见的瘤州肝组织中扩大的血管腔及与血管相通的扩大或较宽腔隙的肝窦。当快速注射立即快速扫描时,根据腔隙的大小,即有不同程度的造影剂充盈,几乎与边缘上的团状增强的病灶同时出现,说明瘤体内外血管相通。这征象在原发性或转移肝癌中一直就有,此一征象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根据上述征象,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均可在CT检查中做出正确诊断,目前的CT术前诊断正确率98%。肝血管瘤在注射造影剂后CT表现为瘤内不同程度增强现象主要取决于瘤体内的组织学类型。薄壁型者腔隙扩张显著,造影剂进入较多。由于腔壁内一般并无肌肉组织,进入腔内造影剂停留较久,且可逐渐弥散,在CT延迟扫描时最终可表现为等密度。厚壁型由于纤维组织较多,腔隙很小,造影剂很难进入,以至CT表现无明显强化。曾有人将肝血管瘤CT检查技术归纳为两快一慢,即快速注射造影剂和快速扫描以及延迟扫描。若能在检查技术上按规范操作,肝血管瘤的CT诊断并不困难。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