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非手术治疗 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血管瘤的研究与观察

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血管瘤的研究与观察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1-20 10:51   1890  

      1996年以来,本院对1070例采用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所治病例进行了研究和观察,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07例,皮肤血管瘤153例,草莓样血管瘤75例,动脉性血管瘤50例,混合性血管瘤85例。总有效率93.6%。各组病例研究显示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疗效确实,无明显后遗症,安全可靠,适应各年龄组及各型病例,且操作简便,是血管瘤的理想治疗方法。

      关键词:血管瘤、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

      皮肤血管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遗传性血管病变,病理特征为皮肤、皮下及肌层组织中,包括小动脉、小静脉或毛细血管灶性异常增生、扩张,相互连接成网状,局部充血或淤血,临床表面为皮肤红斑、肿块及畸形,迅速扩大或随年不断增大,严重影响局部皮肤、肌体组织的结构和外观,导致畸形和功能障碍。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局部注射硬化剂疗法、冷冻疗法、激光疗法、同位素放射疗法、手术切除、留置铜针疗法等,各有缺点。这些方法不同程度地在消除血管瘤(皮肤毛细血管瘤时)留下明显疤痕或疗效较差。湖南司法警察总医院血管瘤专家组自1996年~2002年12月,采用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法治疗各种血管瘤1070例,总有效率93.6%,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有关资料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1070例,年龄3个月~61岁,平均11.7岁,血管瘤类型:鲜红斑痣153例,草莓样血管瘤75例,海绵状血管瘤607例,动脉性血管瘤50例,混合性血管瘤85例,其中伴有不同程度畸形者890例。血管瘤部位:面部643例,颌部330例,躯干97例,病灶面积最小2cm×4cm,最大40cm×80cm。鲜红斑痣及草莓样血管瘤出生时即被发现皮肤有红色斑点,生长过程中不断增大,成年后相对稳定。海绵状和混合型血管瘤成年后仍继续增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动脉性血管瘤压力高,伴明显动脉搏动,增大速度快,治疗难度较大。

      1.2 治疗方法

      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共1070例。治疗强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管瘤边缘用龙胆紫划线标记,并用2%碘酊固定,常规消毒,敷无菌巾。局部皮下注射1%~2%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液局部浸润麻醉。总量成人不超过400mg,儿童不超过25mg/kg。婴幼儿采用氯胺酮全麻,结合局部浸润麻醉,以减少氯胺酮用量和麻醉并发症。

      采用本院血管瘤专家课题组研制的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仪,输出功率30~100w,电源50Hz 220v,接通电源,打开电脑数控程序,调整输出能量控制,将治疗仪专用探头导入皮下层血管瘤瘤体内,接通输出键,约10~60分后探头周围血管瘤主体收缩硬化后改变治疗方向和部位,重复上述治疗过程直至全部瘤体。治疗过程中如果治疗总量不足,则出现局部出血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效应判定十分重要。治疗完成后,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局部敷料加压包扎。部分病人可能出现渗出、水泡及肿胀,一般7~14天即可愈合。除去敷料血管瘤主体中出现硬块,且瘤体明显缩小。极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瘤体中心部无菌性坏死、液化,穿刺抽出为淡黄色脓血性液体,排除后即可愈合。恢复期可能出现硬节样改变,系瘤体内形成纤维组织所致1~3月后自行吸收消退。外部皮肤一般不留疤痕,2~3月后复诊并根据情况重复治疗1~3次,直至血管瘤全部消失。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后血管瘤消失,不留疤痕畸形,无色素沉着,皮肤弹性及外观正常。

      有效:血管瘤全部消失或部分消失,但局部出现小面积疤痕或凹陷性改变。

      无效:血管瘤原样存在或继续增大。

      2.2 并发症

      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组病例出现一过性皮肤沉着(浅褐色斑)143例,经过1~2次祛斑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肤色。治疗后出现疤痕31例,均为组织细胞对治疗过程的电生化因子敏感或程度较高所致。2例为治疗后感染化脓所致,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好转。出现局部凹陷改变18例,均为原血管溜为海绵状血管瘤,在治疗前因其瘤体聚积大量血液后使其外观丰隆而治疗后血管瘤腔完全闭塞,血液被挤出以致局部凹陷,与治疗操作方法及强度无关。待血管瘤治愈后进行局部活体脂肪移植注射即可好转或完全恢复。该组病例治疗后均无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

  附表:不同类型血管瘤治疗效果对照比较

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血管瘤的研究与观察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3 讨论

      3.1 血管瘤治疗方法

      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激光疗法、冷冻疗法、同位素贴敷疗法、局部注射硬化剂疗法、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疗法、口服或局部应用激素疗法,留置铜针疗法等。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它们各有不足之处。如激光、冷冻、同位素疗法在消除皮肤血管瘤时,往往留下明显增生性或萎缩性疤痕,而对于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则效果甚差。局部注射硬化剂和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疗效,但对于其血管较为丰富,血流量甚大的病例则基本无效或局部药物注入受到限制,用此法治疗鲜红斑痣有效率没有明显提高。同时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使其使用剂量受到限制,很难对大面积病损和瘤体进行同时治疗。鉴于上述原因,国内外专家对血管瘤的治疗作了大量的研究,不断探求理想的治疗方法,即迅速有效地消除血管瘤无明显的疤痕,无畸形、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湖南省司法警察总医院血管瘤研究课题组自1982年在深入研究皮肤组织结构,生物理化特性,血管瘤的病因及病理解剖特点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实验基础上,结合最新高科技生物医学技术、电子技术、超声乳化技术、电磁物理技术、电生物化学技术等高科技理念,研究并发现了生化波导的产生原理、条件及应用医学领域并成功能地达到了治疗血管瘤的理想要求。在临床治疗血管瘤过程中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效果。

      3.2 生化场效应微创导入技术治疗原理

      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人体组织中70%为体液,人体是一种容积导体,具有一定的电阻和电容。在组织电阻中,以皮肤的电阻值最高,显著地高于皮下组织和肌性组织,而血管瘤瘤体电阻值最低。在血管瘤组织中,生化波导电荷能够形成高能容积电势场,该电势场以电荷流为中心形成同心圆环形传导,并导致电势场中极性分子的极性排序改变。在某种振荡性频率下产生极强的生物化学反应,瘤体细胞及间隔组织细胞出现凝固收缩从而使血管瘤管腔闭塞,瘤体细胞坏死(也包括部分敏感间质细胞),形成纤维化修复反应,最后消除血管瘤。

      生化场强度与治疗持续时间成正比,因此,只要掌握操作技巧和控制生化场持续时间,一般不会损伤表皮及瘤体周围组织,且不会留下明显疤痕,更不会出现局部畸形。当机体重要功能大血管及神经组织被血管瘤包裹时,治疗将受到限制。

      本组1070例病例治疗结果显示,生化场效应微创波导技术治疗血管瘤,效果独特确切,不留明显疤痕,安全可靠,无痛苦,适应症广泛,操作简便,易于推广,是目前血管瘤治疗方法中最为理想的首选方法。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