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诊断和检查 横断面成像技术检查血管瘤

横断面成像技术检查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6-2 15:40   1038  

自第1版问世以来,横断面成像技术,包括超声、CT、磁共振取得了发展和提高,总体而言,这些新技术首先用于成人,几年后即开始用于儿童。二维超声应用于眶区脉管肿瘤的报道最早见于70年代早期(Basta等,1977;Wong等,2001)。肝血管瘤(Miller等,1977;MeArdle,1978;Abramson等,1982)和皮肤血管瘤(Bell,1978)的B超表现也见诸报道。早期的声像图是粗糙的,特异性较低。高频实时灰度影像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发展,使得在声像图引导下对肝脏脉管性肿块进行穿刺活检成为可能(Brambs等,1985)。1年后,胎儿血管瘤的表现被报道(MeGahan和Schneider,1986;Pennell和Baltarowich,1986)。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首次被用于评价肝肿块(Shimamofo等,1987),后来被用于颈部脉管性疾病和胎儿肝脏血管瘤的影像诊断(Oates等,1990;Paltiel等,1992;VanCampen-hout和Patriquin,1992:Kleinschmidi等,2004)。静脉注射含有微泡的造影剂的造影声像图在90年代早期应用于成人肝脏影像检查(Wang等,1991;Kudo等,1992;Brannigan等,2004)CT技术在1980年开始用于部脉管性疾病(Lybum等,2003),随后很快开始用于全身肿块的影像诊断。血管造影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是肝肿块影像检查的“金标准”,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仅用于栓塞治疗的患者。超声和CT一度是最实用的影像学方法(Stanley等,1989),磁共振(最初被称为核磁共振)则用于成人的肝部脉管病变(Sigal等,1985),后来在脉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被发掘(Pearee等,1988)。MRI证实了脉管性疾病的生物学分类,回顾性研究发现,以往被认为是婴幼儿血管瘤(IH)的病损实则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瓶(Meye等,1991)。自此,关于血管瘤和脉管畸形MRI表现的文献大量出现。在2005年由NIH主办的婴幼儿血管讨论会上达成了以下共识:超声适合在识别、描述,随访中应用:而有症状的血管瘤需要通过MRI明确诊断,确定范围,并且评价是否存在相关畸形。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