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发病原因 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三)

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三)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1-15 11:55   1942  


      家族性脑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

      家族性脑静脉畸形(familial cerebral venous malformations)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某些基因携带者可无症状。典型症状为癫痫、严重脑出血、头痛和神经系统症状。MRI显示颅内多发性血管簇,由1〜30个分散的病灶组成。静脉畸形可发生于皮肤和视网膜,其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7qll- 22,但也有不同报道。


      家族性多发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的发病机制

      家族性多发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familial multiple cutaneous and mucosal venous malform- ation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圆形蓝色病损、肿块或斑片样畸形,其缺陷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TIE-2内皮基因)定位于9p。TIE-2信号通路对正常静脉的形态发生至关重要。免疫组化研究发现,静脉管壁有厚度不等的平滑肌,有些部位则平滑肌缺如。静脉畸形系TIE-2突变,引起内皮细胞局部增生而平滑肌细胞相对缺乏所致。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的发病机制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ataxia - telan- giectasia,AT)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征是进行性脑变性和传出神经退变,结膜和面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激素、细胞或免疫缺陷导致多发感染;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早熟;易发生恶变(患癌危险是一般人群的61〜184倍,以女性乳腺癌多见);对离子放射或类放射药物过敏。其缺陷基因已定位于染色体11 q22-23,基因产物非常类似磷酸肌醇- 3激酶,是参与细胞对多种生长因子反应的多功能蛋白。ATM基因在信号传导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起主要作用,虽然AT十分少见,但据估计基因携带者约占人群的0. 5%〜 1.5%。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