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核磁检查 不同部位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术的表现特征

不同部位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术的表现特征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小助手   2019-11-14 17:46   6592  


      血管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除体表的血管瘤容易被观察到以外,体内的血管瘤往往不易被发现,有时发展致使有明显症状发生时才可察觉,所以要诊断体内的血管瘤,必须通过影像医学做诊断。今天主要介绍核磁共振成像术下不同血管瘤的特征表现。
     
       1、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术表现特征。病理上是瘤样扩张的血管,形成血池或血湖的血管腔隙样病变。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可变性囊变血栓形成、瘢痕形成和钙化。 MRI可直接显示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和形态,且可根据信号强度,提示病变性质。由于血管瘤血供丰富,在T2加权成像上全部为高信号强度,边界清楚,并随回波延长其信号强度明显增加,这种信号强度均匀,一般比肝癌高信号强度更明显。T1加权时,可以为高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很少为低信号强度。GD-DTPA增强后动态T1加权扫描可见造影剂在肿瘤内缓慢积累,染色。早期显示病灶边缘强化,延迟扫描病变呈持续均匀强化。原发性肝癌和少血管的转移性肝癌无此表现。 而少数严重纤维化的肝血管瘤难与囊性和转移瘤鉴别。

不同部位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术的表现特征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腿部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术的表现特征


      2、脾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术表现特征。脾血管瘤是先天性发育畸形的血管不断扩张在脾内形成错构样血管瘤,病理上可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往往无明显包膜,有时可呈含血凝块的囊腔形成,单结节脾可不肿大,多结节常伴脾肿大,,弥漫型整个脾显示海绵状甚至呈囊性外观,脾肿大明显。MRI在T1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较脾囊肿稍高,而在T2加权图像上信号强度增高不如囊肿明显,若血管瘤内伴出血,则血肿在T1加权图像上可呈高强度信号区。

      3、骨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术表现特征。系肿瘤样增生的血管组织构成,其中包括毛细血管、海绵状血管或静脉卖。脊椎血管瘤多呈肥皂泡状骨质缺损,或呈栅状垂直排列的骨质纹理,晚期可发生压缩性病理性骨折,有时可穿破椎体伸入附近软组织内,常进入椎管。颅骨血管瘤起自板障,向内、外板膨胀,典型的表现中央向四周放射的光芒骨针,有时表现为圆形骨质缺损。MRI检查时在T 1和T2加权图像表现为点状信号增强区,反映肿瘤中扩张的血窦。MRI的特殊作用可以同时显示侵犯椎管内的血管瘤,并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4、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术表现特征。肿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组成。 由于肿瘤的主要构成组织不同,又称为肌脂肪瘤和血管肌瘤。这类肿瘤病人的40%~80%伴有结节性硬化症,少数病人双侧受累或有多发病灶。MRI的表现根据3种成分的组成比例而不同。多数肿瘤均含有较多的脂肪,因而在T 1和T2加权图像上均具有高强度信号特点。若以平滑肌来主要成分,则与肾癌有相似表现。肿瘤大小不一,病变为位于肾皮质或肾髓质,在临床上多无症状,与肾癌的临床表现不同。
  
      5、软组织血管瘤的核磁共振成像术表现特征。MRI由于软组织结构内的良好对比度,敏感性亦高,有助于发现软组织内病变并确定病变范围,近来已广泛应用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血管瘤是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按结构分,主要有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血管腔小而且密集。后者血管腔显著扩大,呈血窦状,壁薄,有少量结缔组织间隔。在MRI检查时肿瘤的信号特点取决定血管瘤内血管形态及其内血流状况。在T1加权图像上血管瘤的信号强度由低至中,可稍高于肌肉组织,因为血管内血流信号流空而表现为多发性,形态不一的无信号强度区,肿瘤内还可以看到由纤维脂肪组织产生的纤细的不同信号强度的条状区,如肿瘤内出血则可出现高信号强度的出血灶。在T2加权图像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含铁血黄素有顺磁效应,可出现在病变中央的出血区域,被吞噬细胞吞噬分布在病变周边,T1和T2加权图像均为低信号,部分肿瘤血管在偶数回波检查时因质子重排相位而呈信号强度血流图像。

      以上就是不同部位血管瘤核磁共振成像术的表现的相关内容。因为在这些部位上肉眼 是不能确诊血管瘤的,所以当我们的身体各个部位出现的异常情况时,应引起重视注意观察,最好及时到正规的医院诊断,根据血管瘤的类型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避免盲目治疗, 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同时,要将血管瘤与该部位的其它病症区分开来,以免诊断错误,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血管瘤论坛温馨提示:保持良好心情,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不管对于疾病的发生,还是治疗,都是有着积极影响的。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