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CT检查 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3 16:49   1162  

       肝癌、肝血管瘤是临床多发常见病,超声检查很难有效对两者进行鉴别,给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甚至发生误诊、漏诊现象,所以肝内占位性病灶,首先应与肝癌、肝血管瘤鉴别,特别是中青年患者,无明显症状,病变直径小于3.0cm者须警惕酷似肝血管瘤CT表现的肝癌[1],本研究主要使用螺旋CT进行检查,以探讨其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的诊断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CT检查下诊断的小肝癌患者24例,发现病灶34个,肝小血管瘤患者23例,发现病灶32个,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其中小肝癌患者,男19例,女5例,年龄38~69岁,平均(51.2±3.5)岁,19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病灶2~3个不等;23例肝小血管瘤中,男18例,女5例,年龄27~61岁,平均(41.2±6.9)岁,16例为单发,7例为多发,病灶数2~3个不等。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PHILIP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其中层厚为3~5mm,螺距为1~1.5,电压为120kV,电流为140mA,并要求患者检查前禁饮禁食12h,于扫描前30min口服2.0%的泛影葡胺500ml,首先对全肝进行平扫,随后由头静脉或贵要静脉通过Medrad公司生产的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速度注入300mg/ml的优维显,总量1.5ml/kg,并在注射显影剂后30s行全肝动脉期扫描,60s时进行门脉期扫描,120s时进行延迟期扫描,注意在扫描时嘱患者屏气30s,具体延迟扫描时间和次数根据患者显影状况而定。

       1.3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率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小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CT平扫

       平扫发现小肝癌病灶34个,27/34表现为低密度,4/34表现为高密度;平扫发现肝小血管瘤病灶32个,24/32表现为低密度,3/32表现为高密度。

       2.2肝癌与肝血管瘤患者增强检查结果

       小肝癌增强扫描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P<0.05),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结果(P<0.05)。见表1 。

螺旋CT在小肝癌与肝小血管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境界清晰,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直径通常在4cm以上,瘤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早期病灶边缘呈高密度强化;强化区域进行性向病灶中央扩散;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充填[4-5]。肝癌CT表现在动脉期,CT值快速达到峰值,肝癌组织增强扫描在20s内可达到动脉期峰值,并超过肝实质,出现早期高密度强化征象,病灶的峰值停留时间很短,然后快速下降,门脉期时肝实质的强化达到峰值,而肝癌的密度下降,两密度接近,出现等密度交叉,延迟期时病灶的密度进一步下降,与明显强化的腹主动脉下降速度几乎一致,随着肝实质的CT值继续上升,病灶又成为低密度,其增强的密度-时间曲线(T-D)呈速升速降型[6-7]。肝小血管瘤与小肝癌的鉴别有赖于门静脉期的表现,在门脉期,若病灶仍为相对高密度可判断为血管瘤,若病灶呈等密度则与原发性肝癌仍无法鉴别,此时平衡期扫描是必要的,但其定性价值仍是相对的,该期等密度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8-9],王玉民[2]研究发现对影像表现不典型病例进行10及20min扫描有利于肝癌和血管瘤的鉴别,本组平扫发现小肝癌病灶31个,其中27个表现为低密度,4个表现为高密度,肝小血管瘤平扫发现病灶27个,24个表现为低密度,3个表现为高密度,同时进行增强扫描发现,小肝癌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低密度病灶明显多于动脉期,且多于肝小血管瘤的门脉期和延迟期。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不同特点,对于区别小肝癌和肝小血管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