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诊断和检查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进展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治进展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3 16:14   112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是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这些畸形血管团紧密相贴,血管间无或极少有脑实质组织。近年来研究发现MRI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usceptibilityweightedimaging,SWI)对CCM的诊断具有更高敏感性,同时伽玛刀放射外科的发展,为神经外科医师提供更多选择。本文就CCM诊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根据尸检及MRI研究结果,CCM的人群发病率0.4%~0.8%,占脑血管畸形的10%~15%[1-2]。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5[3]。发病部位以幕上为主,占64%~84%,幕下以脑桥及小脑多见。按照其发病特点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其中家族性CCM占6%~50%,美籍墨西哥人多见,有癫疒间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0%的家族性CCM有多发病灶而散发性病人仅12%~20%有多发病灶[1]。90%以上家族性CCM中可检测到基因变异,60%以上散发性病例中可检测到变异[4]。文献报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基因1、2、3(CCM1、CCM2、CCM3)的变异在CCM发病中起重要作用。CCM1基因突变使血管壁发育异常,导致CCM的发生[5]。CCM2基因在Rac/MEKK3/MEKK3通路发挥支架作用,特别是在下游的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CCM2可与CCM1相互作用并有相似作用机制[6]。CCM3基因引发细胞凋亡,PDCD10(CCM3基因产物)与KRIT1(CCM1基因产物)及MGC4607(CCM2基因产物)相互结合共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发育[7]。

       2病理学

       肉眼下CCM是一团堆积的薄壁血管腔,呈桑葚状,边界清楚,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镜下可见其由许多不规则、异常扩大的窦状血管间隙和玻璃样胶原基质构成,无平滑肌及弹力纤维,血管腔内面附有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无基膜,血管间仅少量结缔组织。病灶内反复出血,血管腔机化血栓、钙化及血管再通、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胶质增生[5]。

       3影像学变化

       CCM的颅脑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的高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或略不规则,高密度影与病灶内高蛋白、出血后含铁血黄素增多及钙化等有关,少数有囊变而呈混杂密度或低密度,周围无或轻度水肿,增强可见轻度强化或不强化[8]。全脑血管造影(DSA)常为阴性。根据CCM的MRI不同表现分为4型,Ⅰ型:T1WI病灶核心呈高信号(含正铁血红蛋白),T2WI开始呈高信号,随后逐渐缩小,病灶周围出现低信号圈。Ⅱ型:T1WI核心呈网状混杂信号,T2WI在混杂信号核心周围有低信号圈。Ⅲ型:T1WI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Ⅳ型:T1WI及T2WI显示点状或局灶性低信号影,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呈多个针头大小低信号。CCM在SWI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完全低信号影或者低信号内伴有点状、条状或桑葚状高信号,周围有较宽的低信号环,出现明显的“铁环征”。SWI主要通过体内以铁为基础的不同组织磁化率成像,较传统检查敏感性更高[3],SWI主要缺陷是难以区别CCM的小静脉、出血灶、血栓及钙化[9-10]。

       4临床表现

       CCM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疒间发作、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等,这些症状多由出血引起,其年出血率0.3%~3.5%,再出血率3.8%~22.8%。出血主要表现为病灶内反复少量出血及病灶内或周围慢性渗血,很少进入蛛网膜下腔。脑叶内CCM的年出血率为1.22%,而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深面的年出血率分别为2.33%、2.39%、2.82%[11]。影响CCM出血率的高危因素有:①出血史:病灶出血后再出血率明显增高。②深部病变:幕下比幕上更易出血,脑干出血及再出血率均较高。③性别:女性病人更易出血。幕上病变以癫疒间多见,病灶周围增生的胶质、沉积的含铁血黄素及钙化等对皮质有明确的刺激作用,是诱发癫疒间的主要原因[12]。幕下病变以脑出血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多见[8]。

       5治疗进展

       5.1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或轻微头痛的CCM病人,可采取保守治疗,并定期随访。对于有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难治性癫疒间、病灶进行性增大或伴有颅内高压的幕上CCM,应手术治疗。

       5.2手术治疗脑干CCM的年出血率和再出血率均较高[13],对于有出血病史的脑干CCM应尽量手术治疗。脑干CCM的手术指征有:①进行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②引起临床神经功能障碍的瘤内出血。③病灶接近脑干表面,通常小于3mm。脑干CCM的常用手术入路包括:①位于脑桥和延髓背侧、接近第四脑室底的病变可采用常规枕下正中入路。②位于延髓腹侧的病变常采用远外侧入路。③位于脑桥腹侧的病变一般采用前颞下经天幕入路。④位于脑桥后外侧的病变一般采用后颞下经天幕入路。⑤对于中脑腹侧近岩尖部的病变,采用经岩骨入路。⑥对于中脑背侧病变,可经天幕下小脑上入路。

       5.3放射治疗伽玛刀利用立体定向的原理,将多个放射源所发出的射线集中于一点同时照射,使病灶同时受到大剂量的γ-射线照射,造成畸形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变性、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栓形成最后导致畸形血管闭塞。伽玛刀治疗可降低其再出血率和癫疒间发生率,并缩小部分病灶。再出血多见于中年女性并且既往有出血者,低边缘剂量伽玛刀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此外,海绵窦区CCM手术风险极高,易导致大出血及海绵窦综合征,海绵窦区CCM经伽玛刀治疗后病灶明显减小[14],伽玛刀治疗已得到广泛认同。

       6展望

       CCM1、CCM2和CCM3基因在CCM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5]。SWI对CCM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显微外科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CCM均有长足进步,针对不同类型病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