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误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

误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5-1 14:40   1266  

 蔡葶,张旭,刘稳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徐州221003)

       [关键词] 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误诊(Diagnostic Errors);鼻咽纤维血管瘤(juvenile nasopharyngeal angiofibroma)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9岁,主因左侧鼻塞2年余于2011年2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呈持续性并渐加重,抗炎治疗无效(具体药物不详),无鼻出血、面部麻木、肿胀、头痛等症状。专科检查:左侧鼻腔后部可见红色肿块,表面光滑,周围少许脓性分泌物。影像学检查:CT扫描可见鼻腔后部、后组筛窦、蝶窦及翼腭窝区域软组织密度影,呈膨胀性生长,蝶窦下壁、蝶骨大翼、翼突根骨质受压吸收(图1A);增强MR示肿块内信号混杂,为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晰,临近骨质受压吸收,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图1B),拟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术前行DSA检查及选择性责任血管栓塞,DSA示供血动脉为左上颌动脉,造影剂浓染,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后肿块异常染色影消失。栓塞后第3天在全麻下行鼻内镜下鼻咽肿块切除术,术中外移下鼻甲、切除部分中鼻甲以扩大术野,开放上颌窦口,并向后扩大至上颌窦后壁,切除后壁部分骨质,暴露翼腭窝,显露肿块基底部,沿骨质将瘤体向内向下剥离。瘤体包膜存在但质脆、易碎,分次完整去除肿块,术中出血少。冲洗术腔后将蝶腭动脉电凝封闭,常规填塞。术后病理回报为神经鞘瘤(图1C)。目前术后一直随访,恢复良好。

       2讨论

       神经鞘瘤起源于周围神经鞘膜Schwann细胞,生长缓慢,具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通常沿神经周围膨胀性生长,神经束不进入肿瘤内部[1]。组织学表现为肿瘤包膜为神经起源的神经束膜,肿瘤内同时有AntoniA细胞构成的实性区和AntoniB细胞构成的疏松黏液区。CT表现为肿块边界清楚,多为卵圆形或梭形,平扫密度较均匀,一般无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常压迫邻近结构,致翼腭窝扩大,周围骨质受压变薄、局部吸收,也可通过翼腭窝周围孔道生长,向外通过翼上颌裂进入颞下窝,向内通过蝶腭孔进入鼻腔,向后通过圆孔进入颅内,向上通过眶下裂进入眼眶。MRI表现为肿块信号不均匀,AntoniA细胞构成的实性部分呈等T1等T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AntoniB细胞构成的疏松黏液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2~4]。

误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误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误诊为鼻咽纤维血管瘤的翼腭窝神经鞘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1A鼻窦CT冠状位,肿块以翼突根为中心,周围蝶骨大翼、蝶窦下壁局部骨质吸收破坏;
B鼻窦MRI水平位,MRI脂肪抑制T1WI增强示肿块明显强化,其内见斑片状未强化区(箭头所示);
C疏松的Schwann细胞,排列较紊乱,纤维结缔组织呈网状,符合神经鞘瘤表现,HE×400

       分析本例误诊原因,①发病位置类似。翼腭窝原发肿瘤少见,主要为鼻咽纤维血管瘤和神经鞘瘤;②影像学表现类似。CT均表现为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出现强化,MRI表现均为混杂信号,有不均匀强化;③供血动脉均为颌内动脉,且栓塞后异常染色影消失。文献报告中鲜有提及神经鞘瘤是否存在明确责任血管,个案报告中神经鞘瘤的DSA表现不一,而本例神经鞘瘤的DSA表现与鼻咽纤维血管瘤表现极为类似;④组织学行为类似。两者均为良性肿瘤,膨胀性生长为主,可通过孔道向周围间隙扩展,对周围骨质的影响以压迫吸收为主,较少破坏。

       为避免误诊,详细的影像学评价至为重要,MRI是两者的鉴别点。因神经鞘瘤中存在由AntoniB细胞构成的疏松黏液区及囊变及坏死区,在T2WI上可见到斑片状或结节状近似水样高信号区,该区域增强后无明显强化,而鼻咽纤维血管瘤T2WI信号略高。即神经鞘瘤在T2WI上部分区域信号比鼻咽纤维血管瘤信号更长。此外,鼻咽纤维血管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患者,病史中常出现鼻出血,也是较为重要的鉴别提示点,病理诊断是两者的最终鉴别手段。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