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海绵状血管瘤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29 13:55   2261  

       脑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cavernousangioma,CCA)并非真性肿瘤,而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属隐性血管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1.9%~6.0%,占隐匿性血管畸形的11%~20%[1]。本文回顾性分析49例脑内CCA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及MRI表现,探讨其影像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搜集2007年1月~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和随访证实的CCA49例,其中男27例,女22例;年龄21~74岁,平均38.6岁。病程3d~5年不等,临床表现以癫痫、运动和感觉障碍、头痛头晕为主,其中有行走不稳和饮水呛咳等,2例无临床症状。

       1.2仪器与方法CT检查38例,均为平扫,采用GELightspeed16螺旋CT扫描机,层厚5~10mm。49例均行MRI检查,采用GESignaHDe1.5T以及美国Marconi公司EdgeElipse1.5TMR机,头部正交线圈,常规行矢状位T1WI,横断位T1WI、T2WI、T2FLAIR及DWI扫描;31例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0.1mmol/kg体质量,手背静脉注射,速率1.0ml/s,注射后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扫描。

       2结果

       2.1病灶部位、大小及形态本组49例共发现61个病灶,病灶于脑表面皮质和皮髓交界区多见,53个位于幕上,额叶13个,顶叶15个,颞叶16个,枕叶9个;8个位于幕下,脑干
5个,小脑3个。其中3例多发,1例病灶达7个(见图1)。病灶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51个,形态不规则6个,分叶状及结节状4个。病灶最大径为0.5~4.2cm,平均1.4cm。

       2.2CT表现CT检查38例,发现病灶42个。CT平扫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稍高密度影或高密度影,CT值46~50HU,22例可见钙化灶,呈点状或结节状,均无占位效应,部分病灶局部有脑萎缩表现(见图2a)。

       2.3MRI表现MRI检查共发现61个病灶,T1WI呈等或混杂信号,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呈网格状、“桑葚样”或结节状,病灶周围见完整或不完整的低信号环,T2FLAIR显示清楚,环状低信号明显;DWI呈中间混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或均匀黑色低信号,且较T2WI范围大,病灶周围无明显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后病灶无明显强化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见图2b~2f)。

       3讨论

       3.1CCA的临床与病理CCA是一种发生于毛细血管水平的先天性血管畸形,较少见,DSA和MRA均不显影。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率基本相等,绝大多数CCA是由病灶反复出血而引起临床症状,本组2例为体检及外伤后偶然发现。临床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家族性常染色体不完全显性方式遗传,脑内常有多个病灶;另一类为散发性的,脑内以单个病灶为主[2]。手术显微镜下可见病灶边界清楚,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和胶质增生,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多囊,囊壁为紫红或紫黑色血管病变,无明显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瘤内有新鲜和/(或)陈旧性出血及钙化,切面上呈“海绵状”。病理表现为肿瘤由丛状薄壁的血窦组成,血管壁发育不成熟,缺乏弹力纤维和足够数量的平滑肌细胞,血管排列紧密,其间有神经纤维分隔,无正常脑组织,周围为相对正常的脑组织。有学者[3]提出,根据管壁是否含有平滑肌,将CCA分为两型,但在影像学表现上无明显差别,对影像诊断意义不大。菲薄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薄壁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致使窦内血流压力低,流动慢,窦腔内易形成血栓,而且易出血,多为缓慢反复渗血,病程有缓解—复发—缓解的特点,但总病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极少数病灶可急性出血。病灶出血造成的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胶质增生、钙化等病理改变是CCA的主要影像学基础。约90%的病灶位于幕上,10%位于幕下,幕下以脑干多见。本组61个病灶中53个(86.9%)位于幕上,幕下8个(13.1%),与文献报道相符[4]。

       3.2CCA的CT及MRI表现CCA的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高或高密度影,密度大多数不均匀,常无灶周水肿,在出血量不多时,无明显占位效应。新鲜出血表现为病灶内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可破入肿瘤周围脑实质,亦可破入蛛网膜下腔;常伴有钙化,呈斑点状,严重者可全部钙化,增强扫描后可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与钙化成反比。CCA的MRI表现较为典型,在T1WI、T2WI上多呈混杂信号,病灶中央呈高信号,周边有完整的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环,一般无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增强扫描后多数病灶不强化或轻度不均匀强化及轻度周边强化。MRI可清晰地显示不同时期出血成分的信号变化,高信号为出血后正铁血红蛋白释放造成,以T1WI最清楚,斑驳其间的含铁血黄素呈低信号,钙化呈无信号影,瘤巢内血栓、纤维组织与反应性胶质增生使病变呈网格状或“桑葚样”混杂信号团;T2WI为混杂高信号伴瘤体周围低信号环,这是由于反复出血混有氧合、脱氧血红蛋白和细胞内、细胞外的正铁血红蛋白,被周围沉积的含铁血黄素所包绕所致,在T2FLAIR上表现尤为明显,本组所有病例均可见这种表现;DWI对病灶显示更为敏感,表现为中间混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或均匀黑色低信号,且较T2WI范围大,这是由于瘤内脱氧血红蛋白,细胞内外正铁血红蛋白及外周含铁血黄素具有顺磁性物质成分,DWI序列可以增加磁敏感效应,使局部弥散磁场均匀性破坏,信号丧失较多,显示为黑色低信号,这对较小病灶的检出更为敏感[5]。

       3.3CCA的鉴别诊断

       3.3.1动静脉畸形(AVM)CT平扫显示边界不清的等或高密度病灶,无水肿及占位表现,增强扫描后病灶内见点、线状血管影,有时可见粗大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MRI上由于血管的流空效应,能清楚显示AVM的畸形血管瘤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有时可见局限性脑萎缩、脑软化灶及出血,易与CCA鉴别。

       3.3.2星形胶质细胞瘤 Ⅰ、Ⅱ级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灶多呈囊样改变,CT表现为低密度,密度较均匀,边界欠清,有轻度占位效应,周围有轻度水肿区,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周围无低信号环,可见水肿区,随时间延长而增大。Ⅲ、Ⅳ级肿瘤坏死囊变明显,周围有大片水肿,而且占位效应明显,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这些特点均可与CCA鉴别。

       3.3.3单纯血肿或肿瘤合并出血一般单纯血肿起病较急,占位效应明显,病变周围水肿区较大,符合血肿的信号演变规律,临床症状较严重;而CCA整个瘤体出血较少见,而且占位效应较轻,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瘤体的周围可见T2WI低信号环,一般临床症状相对单纯血肿轻。肿瘤合并出血,常有肿瘤周围水肿及明显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肿瘤组织呈不规则团块状或环状强化,出血时血肿掩盖了瘤体本身,随着血肿信号的演变,增强扫描往往能明确病变性质。如因出血掩盖原发灶不能鉴别时,建议患者1~2周后复查MRI,观察周边的含铁血黄素沉着所形成的低信号环,即可明确诊断[6]。

       3.3.4毛细血管扩张症该病在病理上为一团扩张的毛细血管,扩张的血管壁缺乏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异常的血管间可见到正常的脑组织,与CCA表现相似,但病变周围没有胶质细胞增生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现象。常规CT和MRI序列中常表现为等密度或等信号而无异常发现。部分病灶于T1WI可呈多发的小点状和/(或)小圆形稍低信号,T2WI呈较低信号或轻微高信号,T2FLAIR呈低信号或稍高信号,磁敏感加权成像表现具有特征性,为脑实质内多发的小点状和/(或)小圆形明显低信号区,无占位效应,边界清楚,大小不一,直径在2~10mm之间[7],与CCA相比,病灶较小,而且瘤周T2WI缺少环状低信号。

       MRI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无骨质伪影等优势,对CCA定位、定性准确,特别是对邻近颅底的病灶不易漏诊,在病灶检出方面优于CT,是该病诊断与随访的首选检查方法[8]。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