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海绵状血管瘤 胰头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胰头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27 15:34   1382  

       患者女,33岁。因间歇性中上腹痛1月余入院。查体:腹平坦,无胃肠形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右上腹可触及10cm×8cm实性固定包块,活动性差,边界欠清。肝脾肋下未及,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5.24×109/L,中性粒细胞55.2%,血小板142×109/L,血红蛋白125.0g/L,凝血酶原时间12.6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弱阳性,肝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CA125)均在正常范围内。

       影像检查:CT平扫胰头区见一大小约6cm×10cm×10cm囊实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多个结节状等密度灶,部分结节内可见稍高密度液平;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条索状、斑片状轻度强化,病灶上至肝门,前下缘抵前腹壁,胰头正常形态消失,局部胰腺组织显示欠清。肠系膜血管在病灶内走行,门静脉主干增粗,大部在病灶内,胰颈部受压前突(图1)。胰体尾部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胰管轻度增宽。MRI检查T1WI病灶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2),其内信号混杂不均,见条索状低信号,T1WI增强实性部分有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未见明显强化(图3)。

       手术及病理所见:胰头部有一肿块,约7cm×8cm大小,质地中等,肿块周围可见丰富扩张血管迂曲成团,呈血管瘤样改变,与周围脏器无明显浸润。术后病理诊断:胰头海绵状血管瘤(图4)。

胰头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讨论:胰腺脉管类肿瘤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淋巴瘤,成血管细胞瘤和血管内皮瘤等,约占胰腺肿瘤的0.1%[1]。内脏血管瘤肝脏多见,发生于胰腺罕见,自1939年来,国内外仅有10余例成人胰腺血管瘤被报道[1]。女性较男性多见。成人胰腺血管瘤在病理上与发生在儿童的病例不同,婴幼儿胰腺血管瘤大多出现在出生后几周,在几个月内快速增殖长大,2岁左右开始逐渐退化,到12岁左右残留为纤维脂肪组织[1~3]。血管瘤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先天性的错构病变,起源于中胚层的胚胎退化,血管母细胞与发育中的血管网脱离,在其它部位残存并过度增生而成。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因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样,人们对其认识不足,术前诊断困难,大多数在病灶切除后被偶然地诊断[2]。肿瘤较小时一般无症状,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出现腹部肿块或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腹胀、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等。实验室检查血CEA和CA19-9一般正常。在组织学上,海绵状血管瘤由大片相互吻合的薄壁血管及腔隙组成,腔隙间有结缔组织分隔,免疫组化肿瘤的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CD34和FⅧ-RAg阳性。本病预后良好,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及有无并发症,婴儿期因病灶可逐渐退化,诊断正确可避免手术,成人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多较大,存在出血的风险,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典型血管瘤增强CT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明显强化,门脉期增强区域呈向心性扩展,延迟扫描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充填。本例胰腺血管瘤病灶呈囊实性改变,囊性成分占病灶比例大,CT平扫呈不均匀等低密度改变,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MR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动脉期、门脉期及延扫描呈轻度条片状强化,囊性部分始终未见明显强化,未见对比剂充填现象。文献报道的大多数胰腺血管瘤也无动脉期强化的典型改变[1,2,4,5]。因为胰腺囊性肿瘤经常含有带动-静脉分流的周围新生血管形成,血液流经这些海绵状血管成分时血流缓慢,这能减弱动脉期强化;肿瘤中囊-实性组织成分所占比例也影响肿瘤血管分布的相对程度,肿块缺乏足够的血流灌注,从而影响病灶的强化程度[1,2,4]。CT增强动脉期低强化不能排除胰腺血管瘤[2,4]。胰腺海绵状血管瘤MRI检查通常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Koba-yashi等认为T2WI可以显示出血液为该肿瘤的主要成分,对胰腺海绵状血管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胰腺海绵状血管瘤须与胰腺假性囊肿、淋巴管瘤、胰腺囊腺瘤(癌)、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癌等鉴别。总之,胰腺海绵状血管瘤罕见,术前诊断困难,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胰腺囊实性病灶,海绵状血管瘤应在鉴别诊断之例。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