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临床应用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7 11:19   967  

       摘要:目的总结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探讨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由337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组成,对照由同期入住相同医院的337例未患此病的婴幼儿组成,采取1:1匹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母亲进行调查。阐述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婴幼儿血管瘤的潜在危险因素,并计算研究因素与血管瘤联系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结果本研究研究对象的临床特征与先前研究报道的临床特征基本相同。血管瘤的显著性危险因素包括婴儿出生时体重过低(OR=1.895,95%CI:1.028~3.495,P=0.041),母亲从事体力劳动(OR=1.790,95%CI:1.016~3.153,P=0.044),母亲多胎妊娠(OR=1.636,95%CI:1.053~2.541,P=0.029),母亲孕期使用药物(OR=2.086,95%CI:1.497~2.907,P<0.001),及血管瘤的阳性家族史(OR=5.048,95%CI:2.412~10.563,P<0.001)。结论详细了解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婴幼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瘤,血管瘤在发病初期快速增长随后进入衰退期[1]。虽然大部分婴幼儿血管瘤很小并且没有危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血管瘤会引起功能不足,甚至威胁生命,或者会留下永久的后遗症。而且,血管瘤也可能会引起相关的结构性异常,包括PHACE综合症等。有研究报道,出生儿低体重、女性、早产、绒毛膜绒毛取样史及母亲年龄较大是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的危险因素[2]。然而,这些相关的资料完全来自西方人群。迄今为止,在亚洲国家,仍没有对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的研究。为此,本研究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细致的总结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更好地描述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对疾病进行治疗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为2010年2月~2011年12月入住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三医院和锦州市中心医院,临床诊断为婴幼儿血管瘤及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的337例患者。病例的纳入标准:(1)登记时年龄为≤3岁;(2)存在一个或多个婴幼儿血管瘤。对照的纳入标准:(1)与病例在同一科室就诊但并不是血管瘤患者;(2)最近存在轻微的皮肤用药情况或只以健康查体为目的就诊的病人;(3)经受过训练的皮肤科医生证实不存在血管瘤病灶和其他的血管瘤性病灶的病人。对照通过随机选择获得,匹配病例的性别、出生日期(相差<2周)、居住地(城市与农村)和医院。对照组年龄<1个月的婴儿当他们3个月时会被复审,以排除这段时间发生的血管瘤。病例组和对照组城市和农村的比例在医院间没有明显差异。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状况调查表对患者的母亲进行面对面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妊娠史、孕期疾病史、血管瘤家族史以及婴幼儿血管瘤临床特征等。病变出现的时间、生长的速度以及病变的临床特点,对明确诊断帮助极大。对于幼儿,必要时建议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患儿血清雌二醇的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同龄儿童[3]。彩色B超可以看出血管瘤的大小、范围、界限、层次及血供,对诊断很有帮助。诊断困难的病例可取活检明确诊断。

       1.3 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所有的统计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研究因素与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比值比(OR)及其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即研究因素与婴幼儿血管瘤有关。本研究的分类变量和连续变量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差异性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共收集婴幼儿血管瘤病例337例,年龄≤3岁,平均(211.90±10.69)d,其中男103例(30.56%),女234例(69.44%),男女比例为1.0:2.3。草莓状、混合型、海绵状及蔓状血管瘤分别为164、111、53及9例。337例对照的年龄为≤3岁,平均(200.60±11.03)d。2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本研究病例的特征总结在表1。有40.91%的患者在出生时就有病灶,而47.52%的患者在出生第一个月内发生的病变。本研究大部分的患者小于1岁(99.41%)。在研究对象中局部病变的血管瘤患病率显著,最常见的部位为面部n=141(41.84%)。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2.3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因素对照与病例匹配年龄、性别、居住地(城市和农村),和医院。与婴幼儿血管瘤相关的因素如婴儿出生时体重过低、母亲从事体力劳动及母亲多胎妊娠等列于表2。本研究分析结果并未显示母亲文化程度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有任何关联(P>0.05);而母亲从事体力劳动其子女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危险性是母亲未从事体力劳动的1.79倍(OR=1.790,95%CI:1.016~3.153,P=0.044);与出生时体重正常的婴儿相比,出生时体重过低的婴儿发生血管瘤的危险性显著升高(OR=1.895,95%CI:1.028~3.495,P=0.041);母亲多胎妊娠及母亲孕期使用药物均与婴幼儿血管瘤呈正相关(分别为OR=1.636,95%CI:1.053~2.541,P=0.029;OR=2.086,95%CI:1.497~2.907,P<0.001);在所有的危险因素中,血管瘤家族史与发生婴幼儿血管瘤的关联性最强(OR=5.048,95%CI:2.412~10.563,P<0.001)。

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表2相关因素与婴幼儿血管瘤的关系间接地反映出细胞损伤的程度。本研究中P1组肺组织湿/干比均要高于P2组和P3组相应侧肺组织,而P1组和P4组的相应侧肺组织的湿/干比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同组双侧肺组织的湿/干比比较,均是非通气侧高于通气侧。P1组肺组织的MDA高于其它3组相应侧肺组织;同组双侧肺组织的MDA比较,均是非通气侧高于通气侧。在非通气侧肺P3组显著低于P2组和P4组。

       PMNs的激活和浸润是导致肺缺血损伤的关键因素。急性肺损伤时,激活、聚集的PMNs可阻塞肺微血管,并通过呼吸爆发和脱颗粒作用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蛋白水解酶及多种炎性介质,损伤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同时游走至肺泡内的PMNs产生髓过氧化物酶(MPO)引起脂质过氧化、细胞膜受损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渗漏,直接影响肺泡的气体交换功能。MPO约占细胞干重的5%,其活力可定量炎症部位PMNs数目。本研究中,P1组肺组织MPO高于其它3组相应侧肺组织;P4组通气侧肺组织高于P2、P3组通气侧肺组织;P4组非通气侧肺组织MPO高于P3组非通气侧肺;4组通气侧肺组织MPO均低于非通气侧。VANLERSBERGHEC,CAMUF研究指出,丙泊酚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来自于它的抗氧化作用和自由基清除作用[4]。

       从以上指标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丙泊酚对单肺通气时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范围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这在非通气侧肺尤为显著。但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一趋势就会消失,如果再增加浓度甚至会降低丙泊酚的保护作用。

       经过本次大鼠原位肺灌注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丙泊酚对单肺通气大鼠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而且随着丙泊酚浓度的增加这一保护作用也会增强,但是保护作用有封顶效应。甚至达到最佳保护浓度之后,再增加浓度反而会降低保护作用。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