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CT检查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8 10:53   1152  

 范春江1 崔燕海2

    1.广州市番禺区南村医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1442;2.广东省人民医院暨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科,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所有病例行胸部多层CT平扫和(或)增强扫描,三维重建后进行图像观察。结果病灶均为单发,右肺12例,左肺14例;大小以1.5~3.0cm多见(65.4%),平均(25.5±15.4)mm;病灶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80.8%),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光滑(88.5%);多数无分叶(73.1%);密度多均匀(88.5%),少数可见钙化(26.9%);强化可均匀、可不均匀(比例约1∶1),平均增强程度约(41.1±27.4)HU;网格征(76.9%)及贴边血管征(38.4%)较多见。延时扫描表现为持续强化,灌注成像表现为高血流灌注。结论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明显强化、容易出现钙化、网格征、贴边血管征等征象,对诊断PSH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少见的肺良性肿瘤,CT多表现有明显良性肿瘤,需与肺错构瘤鉴别,但少数病例也易与肺类癌、大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混淆,易造成误诊。本文对PSH的多层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并与病理对照,旨在提高对本病多层螺旋CT表现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1年4月~2009年9月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并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26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年龄25~74岁,中位年龄46岁,男4例,女22例,其中,16例同时行平扫及增强检查,10例仅行平扫检查。

       1.2CT扫描技术

       分别采用GE8层螺旋CT(GELightspeedUltraxi/U)或64层螺旋CT(GELightspeedVCT)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为胸廓上口至肾上腺水平。准直分别为1.25×8mm或0.625×64mm,螺距为1,图像重组为1.25mm层厚,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非离子型,浓度370mgI/mL,采用高压注射器于前臂肘静脉注射,流率为3mL/s,注射总量60mL,延迟时间35s,其中3例对病变行延时扫描,延时时间5~10min,1例行灌注扫描。

       1.3研究方法

       由1名5年工作经验的病理科医师复阅大体切面及组织学切片,记录病灶大体病理及镜下所见。由2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复阅CT片,记录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是否光滑,有无毛刺、分叶,密度是否均匀,有无囊变及钙化、强化方式及水平、有无贴边血管征及病灶内部网格征等信息,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贴边血管征”定义为紧贴病灶周围见强化血管影。“网格征”定义为平扫纵隔窗缩窄窗宽观察时,等密度病灶内部见网格状线样略高密度影。

       2结果

       左、右肺分布比约为1∶1,右肺以中、下肺叶分布为主;均单发;大小以1.5~3.0cm多见(约65.4%);病灶形态以圆形或类圆形为主,少数呈不规则形;边缘多光滑;多数无分叶,少数见分叶;密度多均匀,少数可见钙化;强化可均匀、可不均匀,平均强化程度约(41.1±27.4)HU;网格征及贴边血管较多见。未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延时扫描表现为持续强化,1例灌注成像表现为高灌注。表现结果显示为:右上叶1例(3.8%),右中叶5例(19.2%),右下叶6例(23.0%),左上叶7例(26.9%),左下叶7例(26.9%);形态:圆形(23.1%),类圆形(57.7%),不规则形(19.2%);边缘:光滑23例(88.5%),欠光滑3例(11.5%);分叶:深分叶6例(23.1%),浅分叶占3.8%,无分叶占73.1%;均无毛刺,网格征20例(76.9%),贴边血管征10例(38.4%);钙化:钙化7例(26.9%),其中粗大者3例,细点状者4例,多为偏心分布(6例);大小(mm):长径(25.5±15.4)(8~75)mm,短径(22.2±11.9)(7~56)mm;平扫:密度均匀者23例(88.5%),不均匀者3例(11.5%);平均CT值(37.4±18.3)HU;强化(HU):均匀强化者9例(56.3%),不均匀者7例(43.7%),平均CT值(77.9±29.3)HU。PSH影像学表现见图1。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3讨论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一种近年来才被明确为上皮起源的真性肿瘤,其发病率低,国内外罕见大样本研究报道,总结其多层螺旋CT表现并结合病理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PSH组织学病理特点为:(1)伴硬化性倾向的血管增生;(2)增生的血管向肺泡腔内突出,呈乳头状;(3)出血和机化;(4)含脂质和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向肺泡腔内浸润。PSH基本组织结构包括乳突区、硬化区、实变区和出血区,肿瘤构成常含多种成分,以一种成分占优势,单独存在者少见。以上病理特点决定了PSH影像学表现。PSH具有常见肺部良性肿瘤特征,边缘光整,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肺内结节或肿块,少数可有分叶,无毛刺征象。本组26例均符合上述表现,且与大体病理标本所见吻合。肿瘤内各种组织成分比例不同,决定了CT密度及强化水平的差异。本组26例CT平扫病灶内高、等、低密度区与术后病理对照研究发现:高密度区为瘤体内血凝块充填的海绵状血管瘤区,等密度为瘤体内的实体部分,低密度区为瘤体内充满黄色液体的囊性区,与文献[3]报道一致。平扫纵隔窗缩窄窗宽观察,常见等密度瘤体中见细线状高密度-“网格征”,笔者认为这与病理上病灶内局部出血、硬化有关。本组病例发生钙化比率为26.9%,其原因是本病硬化区钙盐沉着所致。病灶强化程度、模式取决于瘤内构成的不同,若瘤内均匀,则强化均匀;反之,若瘤内夹杂着较多纤维化、出血等区域,强化则不均匀。史景云等研究PSHCT动态强化特点与微血管密度关系后,认为较小病灶以血管瘤型和乳头型为主,血管密度高,固强化显著,而随着病灶增大,实体型和硬化型结构逐渐增多且分布不均,该区域内血管数目减少,因此强化程度较低,甚至不强化,而整个病灶呈现不均匀强化。本组均匀强化与不均匀强化病例比例约1∶1,均匀强化者直径≤3.0cm,病理切片中均以血管瘤样型和乳头型为主。本组另有3例行延迟扫描,均见延迟强化,与文献报道相符[4-6]。PSH强化幅度差别很大,1例高达160HU,对照病理可见大量小血管。3例较大瘤体内见到粗大扭曲的血管,在剖面上也可见血管样结构,可能是随着瘤体的增大,瘤内小血管逐渐生长扩张所致。关于贴边血管征的形成,有学者认为可能由该病变组织结构中富含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形成,也有学者推测PSH属良性肿瘤,可推挤、压迫周围血管等结构,产生聚拢、包绕等现象,笔者更支持后者观点,因为本组病例CT与术后病理均显示病灶边缘强化点状血管与肺门血管分支相延续。虽文献报道PSH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较大囊性病变等表现,但本组26例中并未发现,说明这些表现少见或罕见。多层螺旋CT能实现薄层容积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后的图像观察病灶形态更直观、准确,本组病例发现病灶分叶较文献略高,可能与重组后图像观察病灶形态更准确有关。此外,图像后处理能帮助鉴别贴边血管征与肿瘤供血血管。在灌注扫描方面,MSCT能实现多层面灌注,采样范围大,结果更可靠[7-8]。总之,PSH具有肺内良性肿瘤的特点,明显强化、易出现钙化、网格征、贴边血管征等征象对诊断PSH具有重要提示意义。但部分病例MSCT表现不典型,需与错构瘤、炎性假瘤、大细胞肺癌、类癌、Castleman病等鉴别。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