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治疗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4-5 14:19   889  

       [摘要]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具有自愈倾向的疾病,其治疗存在争议。相对于其他部位,腮腺区血管瘤具有体积较大和影响患儿外貌等特点。血管瘤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保守观察,口服激素、干扰素,激素、抗肿瘤药物局部注射及手术治疗等等。本文就以上几种治疗方法从疗效和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是婴儿出生后一年内发生于腮腺区的最常见肿瘤[1-2],占婴幼儿腮腺区肿瘤的50%以上[3],女孩发病率较高,少数可累及双侧。此类病变发生于下颌角附近,有时界限清楚,但大部分为弥漫性,可越过下颌升支下方到达颈部,部分累及皮肤。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溃疡、感染和外耳道压迫,甚至出现血管瘤-血小板减少(Kasabach-Merritt)综合征[4-5]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6]。

       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自限性,早期诊断对其治疗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临床病史、物理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磁共振成像有助其准确定位,血管造影对某些病变具有诊断意义,诊断不明确病例可在隐蔽位置切取病变组织作活检。尽管血管瘤可部分消退,但较大的血管瘤在消退之后仍会遗留多余的纤维和脂肪组织,在面部形成瘢痕。迄今,尚无预测其消退程度和消退时间的手段。血管瘤并发症和患儿父母的焦虑情绪使其早期干预十分必要。相对其他部位的血管瘤,腮腺区病变组织因体积较大、不易自发消退和对治疗反应不佳,而令临床医师束手无策[7]。腮腺区血管瘤的治疗分为保守观察、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临床争议较大,本文就各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上更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 保守观察

       有研究显示,儿童血管瘤完全消退率,5岁为50%,7岁为70%,9岁为90%,10~12岁为97%~100%。Sinno等[8]认为,没有并发症的腮腺区血管瘤均应采取保守观察。在其报道的20例患儿中,只有2例因出血或气管压迫等并发症而接受药物治疗,其余18例患儿平均随访至(8.6±5.7)岁,病变组织均自发消退;病变组织自发消退后有4例患儿接受了整复手术。有研究[6,9-10]显示,腮腺区血管瘤保守观察的比例通常为27.8%~38.5%。Williams[9]在给予2例自然消退后的患侧腮腺造影时发现,导管系统影像清晰,且与健侧无明显区
别。有研究[8]认为,保守观察本身没有任何并发症,是最理想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反对保守观察的主要理由是血管瘤的自然消退病程不能预测,对于快速增长的血管瘤不采取早期干预措施,一旦其生长过大,并发症更严重,后期治疗更为困难[11];自然消退病程较长,患儿容易因外貌问题产生潜在的社会心理问题[12]。

       2药物治疗

       2.1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血管瘤源自Zarem等[12],其可能的机制是激素作用于活跃的血管内皮增殖细胞。激素是目前针对增殖早期血管瘤的一线药物[8]。Greene等[6]对67例有并发症的腮腺区血管瘤行激素治疗,其中83%的患儿的病变组织消退或停止生长。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有食欲增强或下降,兴奋、水肿、多毛、多尿等,但停药后并发症可消失。激素虽可暂时阻碍婴儿的生长发育,但对其骨骼的生长发育没有长期影响[13]。

       对于体积较小或位置暴露的血管瘤,可局部给予激素注射治疗。局部治疗使药物的作用更集中,而且从理论上可降低激素的全身不良反应[14]。Buckmiller等[15]以倍他米松强效激素和泼尼松龙长效激素混合行注射治疗,旨在初期就能有效地控制血管瘤的生长,防止病变反弹。结果在21例23侧病变中,有7侧病变完全消退,7侧等待消退,3例因出血等原因接受手术治疗;4例出现生长迟滞,但无面神经损伤。

       对于累及腮腺区的巨大血管瘤和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激素治疗同样有效。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表现为快速生长的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症、紫癜、出血和溶血性贫血。Taka-to等[4]给予累及腮腺的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儿口服激素加放疗治疗,不久降低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指标回升,肿物在患儿8岁时消退。

       2.2干扰素治疗

       干扰素常用于激素治疗疗效不理想的患儿。在Greene等[6]的研究中,21例患儿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为95%。在Greinwald等[16]的研究中,24例腮腺区血管瘤患儿经干扰素治疗,平均疗程为10个月,结果84%的患儿病变组织不同程度的消退。干扰素可控制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5]。干扰素治疗的并发症包括发热和恶心以及轻度的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神经毒性症状[16]。干扰素的治疗剂量为每平方米每天2~4百万U。在此剂量下,少数患儿因不能耐受其并发症而中断治疗[17],多数患儿可耐受其并发症直至治疗结束后并发症消失[5,16-17];但在此治疗过程中,需定期检测患者的血象。

       亦有腮腺区血管瘤药物治疗疗效不如其他部位的报道[18-20]。Blei等[20]对13例单侧或双侧腮腺受累患儿行激素或干扰素治疗,平均疗程为3个月,结果血管瘤自身无明显改善,但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他们认为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腮腺自身为高代谢和快血流流速器官,血管瘤更加加快了腮腺的血流,且腺体分泌增加,故药物到达腮腺后不能较好地作用于病变组织。Greinwald等[16]则认为,Blei等[20]对患儿所行的治疗无效,主要在于疗程过短,以至于不能观察到最终的疗效。在Soumekh等[5]的报道中也有1例停用干扰素后病变复发、再度服药后完全治愈的患儿,提示干扰素的治疗可能需要贯穿整个血管瘤增殖期。

       2.3抗肿瘤药物治疗

       抗肿瘤药物平阳霉素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使血管腔栓塞,诱导细胞退化、瘤体消失。平阳霉素对于增殖期和消退期的血管瘤均有治疗作用[11,21-23]。用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可采用瘤体内直接注射的方法,一般治疗质量浓度在0.4~2g·L-1[13,21-22,24-26],应根据患儿的年龄、身体质量、血管瘤大小,是否累及皮肤等决定单次注射剂量,为缓解注射中疼痛及注射后的发热反应可加入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25-26]。Yang等[26]提出治疗血管瘤应采取小剂量平阳霉素注射,因为短期内频繁的大剂量注射会引起纤维组织过量形成,如果患者将来还需接受手术治疗会增加术中分离面神经的难度,大剂量的平阳霉素注射可能引起腮腺组织及其他正常的软组织萎缩。

       研究[22,26]显示,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后82.35%~100%的血管瘤消退,即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几乎可以完全控制血管瘤的快速生长[22,25-26]。从结果来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但亦有学者[25]指出,对于有自愈倾向的血管瘤病变,追踪时间不同,疗效自然不同,统计治疗有效率临床意义不大,治愈时间更能客观地体现治疗效果。吴美娟等[25]采用口服激素与注射平阳霉素合剂联合治疗累及腮腺在内的72名患儿血管瘤,结果平均治愈时间为8.7个月,平均治愈年龄为1.4岁,相对于自然病程或单独口服泼尼松龙治疗,治愈年龄有较大的提前。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不良反应包括[27]发热、消化道反应、局部破溃甚至坏死,其余还有少数变态反应性休克、脱发、皮肤反应和中性粒细胞数降低,但未发现肝肾毒性和肺毒性。在涉及腮腺区病变组织的治疗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2,25-26]。

       3手术治疗

       临床上选择手术治疗的理由主要是:手术治疗可在短期之内获得明显的治疗效果[14];保守观察有时难以根治病变[6,8,20];药物注射治疗可能导致面神经与组织粘连,增加其分离的难度和面神经损伤风险[28]。

       近年来随着药物治疗报道的增多,有关血管瘤是否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争议颇多。大部分学者主张对没有明显的临床并发症、外貌影响不大的腮腺区血管瘤宜采用保守观察,而对快速生长且出现并发症或者面部变形严重的血管瘤是采用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尚无定论。Mulliken等[28]认为,手术的适应证包括手术治疗是必须的,血管瘤自然消退后仍需行整复手术,术后瘢痕易于隐藏。Reinisch等[10]认为,手术的适应证包括血管瘤致面部变形,影响或不影响面部的功能;其他治疗无效;其父母不能接受患儿长期的保守观察;长时间观察仍无消退的病例。经Reinisch等[10]手术治疗的1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7个月~16.5岁(平均3.6岁),有9例术前接受过时间长短不等的药物治疗。

       Watanabe等[29]认为对于黄种人,早期手术,瘢痕区肤色易恢复至正常,即患儿出生后18个月左右行手术为宜。部分学者反对对处于增殖期或消退早期的血管瘤行手术治疗,因为术中的出血风险和面神经损伤风险会增高。Greene等[6]认为,手术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有2/3的血管瘤经保守治疗消退后仍需手术修整患儿外貌,但过早手术会使手术的范围增大。他们建议将手术推迟至患儿3~5岁甚至更晚施行,因为此时血管瘤体积较小,纤维脂肪成分多,血管成分少,也很少需要在术中分离面神经。

       手术治疗的并发症包括暂时性面瘫、复发、血肿、涎瘘、耳颞神经综合征、瘢痕、面部凹陷和不可复性面神经损伤甚至死亡[1,9-10,30-33],暂时性面瘫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0%。

       4其他治疗

       Miller等[34]认为局部压迫法治疗可促进血管腔缩窄,血管瘤组织内的血液排空,瘤体血供减少、低氧,管内皮变形,从而促使血管瘤退化消失。压迫法多用于四肢,用于颌面部治疗有一定困难。Totsuka等[35]于1988年报道了3例通过压迫法治愈的腮腺区血管瘤,疗程为8~16个月,但此种方法在临床未获得广泛应用。Léauté-Labrèze等[36]曾在用普萘洛尔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患儿的肥厚性梗死型心肌病时发现,治疗第2天瘤体变紫变软,之后停用激素治疗病变仍逐渐好转。秦中平等[37]对51例血管瘤患儿行小剂量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疗效较确切。其中累及腮腺的1例血管瘤经100d治疗后,体积缩小75%以上。普萘洛尔的应用为血管瘤治疗打开了新局面。

       5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没有临床并发症和病变无过快生长的婴幼儿腮腺区血管瘤,虽然部分学者倾向于保守观察,但等待其自发消退的时间过长,尤其是腮腺区血管瘤对患儿的外貌影响较大,可适当辅以药物治疗,以加速病变组织消退。对于有并发症的血管瘤,药物治疗可较好地控制症状,但激素和干扰素促使病变组织消退有时效果不理想,且只能作用于快速增殖期血管瘤。平阳霉素治疗腮腺区血管瘤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有面神经损伤风险,术后遗留瘢痕,一般不作首选。手术治疗多用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病变,或切除病变消退后的剩余组织,以改善患儿的外貌。腮腺区血管瘤应通过早期准确诊断,根据临床个体特点和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