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诊断和检查 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28 14:06   2348  

李晓红,郭俊涛,孙林林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MRI室,河南省462000)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MRI影像资料。结果MRI诊断软组织血管瘤13例,误诊为不典型性脂肪瘤、软组织纤维瘤各1例;MRI表现为t1Wi呈等信号3例、呈高等混杂信号2例;t2Wi呈较高信号6例,高信号9例;13例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分隔,5例增强扫描可见分块状强化。结论软组织血管瘤在低场强MRI表现上有特征性,可为术前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MRI;低场强;软组织血管瘤

       软组织血管瘤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多认为是血管形成因子与抑制因子平衡失调,导致血管内皮增生所致[1]。低场强MRI可反映血管瘤的组织学特性,显示瘤内特征性的血窦、血管及其间的纤维、脂肪组织,对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低场强MRI影像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0月—2011年5月本院诊治资料完整的软组织血管瘤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8~47岁,平均27岁;病程2~23a;临床表现为局部包块伴疼痛9例,肢体不明原因肿胀3例,肢体酸困不适2例,局部感染1例,其中2例伴有轻度功能障碍;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12例,活检组织病理证实3例;肿瘤均为单发,位于头颈部1例,下肢11例,上肢2例,背部1例。

       1.2方法

       11例先行X线数字摄影检查,4例就诊后即行MRI检查。应用美国ge公司signa0.2tPRoFileMR扫描机,10例仅行平扫,5例行平扫+增强扫描。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使用不同线圈,行横轴位、冠状位和/或矢状位扫描。扫描参数:层厚5MM,层距1MM,视野24MM×24MM,矩阵256×256,激励3次。增强扫描应用造影剂钆喷酸葡胺,应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剂量0.1MMol/kg,注射速率1Ml/s,注射后立即进行扫描。

       2结果

       2.1诊断结果

       MRI诊断软组织血管瘤13例,误诊为不典型性脂肪瘤、软组织纤维瘤各1例。定位诊断符合14例,1例因病变范围较大,与手术情况不符。

       2.2低场强MRI表现

       共发现血管瘤病灶15个,均为单发;1例呈圆形,2例呈类圆形,余为不规则形;病灶边缘清晰7例,边缘不清5例。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等同于肌肉信号)3例,等高混杂信号(相对于肌肉信号)12例;t2Wi呈较高信号(接近于周围脂肪信号)6例,呈明显高信号(高于周围脂肪信号)9例。13例显示条索状低信号分隔影,其中2例可见高低不等混杂信号,2例病灶内可见少许细而小血管流空征,1例合并瘤内出血。stiR-t2Wi序列病灶边界相对清晰并可见不规则迂曲高信号影。5例行增强扫描者病灶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病灶强化不均匀,表现为斑片状强化区,增强后病灶边缘较平扫清晰。见图1-2。

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低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的诊断价值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3讨论

       3.1血管瘤临床病理特征

       软组织血管瘤多发生于四肢,并常累及深部软组织,儿童和青中年多见,其在1岁以内有快速增长期,1岁以上进入消退期,10岁时90%可自行消退。成年血管瘤患者多在儿童时期已有病变,但病灶生长缓慢,病史较长。如病变持续发展,可出现感染、溃疡和出血等并发症,有时并发症可为患者首次就诊原因。本组因局部感染就诊1例。软组织血管瘤显微镜下可见其由大片不规则扩张的血窦和充填血液的腔隙组成,血窦与腔隙间有纤维组织相间隔,呈海绵状。瘤体易出血,反复出血可导致血肿机化,纤维组织增生、钙化等。瘤体可见血栓,增粗扩张的静脉血管内可有静脉石形成。

       3.2低场强MRI表现

       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任意方位进行多参数、多序列成像,提高对软组织血管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尤其是对深部软组织血管瘤。以往多应用高场强MRI对软组织血管瘤进行检查,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场强MRI诊断软组织血管瘤13例,定位诊断准确14例,提示软组织血管瘤在低场强MRI中表现具有明显特征性,为其定性、定位诊断提供准确依据。张小占等认为,血管瘤大多呈不均匀信号。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肌肉信号,血管瘤在低场强中t1Wi呈等高混杂信号12例,t2Wi呈明显高信号(高于周围脂肪信号)9例,其信号变化同肝血管瘤一样随着te时间延长而逐渐增高,典型者呈“灯泡”征[7]。增强扫描时瘤体强化程度与瘤内非血管成分、血液流入或流出瘤体的速度和流量有关,多表现为线条状低信号带分隔的块状或片状强化区,同一病灶不同部位强化程度不一[8]。本组5例行增强扫描者病灶明显强化3例,轻度强化2例,病灶强化不均匀,表现为斑片状强化区,增强后病灶边缘较平扫清晰,与文献报道相符[8]。

       3.3鉴别诊断

       (1)血管畸形:血管畸形为含有动脉和静脉成分的血管病变,MRI可表现为多发索条状、蚯蚓状流空影,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流空影少见,或仅可见少量且细小的流空,t2加权像不显示“灯泡”征。

       (2)脂肪瘤:脂肪瘤形态较规则,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有完整包膜,在stiR序列中其信号被完全抑制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效应。而血管瘤内含有的脂肪组织形态不规则,t1Wi多呈斑片状或条片状高信号,在stiR系列中血管瘤主体呈高信号。

       (3)血管脂肪瘤:多发生于青年,躯干和四肢皮肤,前臂是最好发部位,位置表浅,常有完整的包膜,MRI上病灶边界清晰。软组织血管瘤蔓延生长,无包膜,病变边界不清晰。

       (4)纤维性肿瘤:多见于年龄≥65岁者,病灶边界清晰,其信号与肌肉组织信号相似,信号大多均匀一致,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

       (5)神经源性肿瘤:病灶多形态规则,边界清晰,信号均匀,t1Wi为偏低或中等信号,t2Wi为中等或稍高信号,二者信号差异小。增强后明显强化,周围肌肉或血管受压移位,瘤体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6)淋巴管瘤:多在出生时已发现病变,好发于颈部、腋窝等部位,为先天性淋巴管发育畸形。肿块呈长t1、长t2信号,瘤体内可有分隔。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