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药物治疗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26 10:59   2706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平阳霉素8mg联合 容地塞米松5mg,用2%利多卡因1ml,生理盐水2ml稀释成4ml,血管瘤瘤体内注射治疗58例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按每次药量及方法1周或隔周注射1次,分别为多次注射治疗,每次剂量最多不超过8mg,直致瘤体消失。结果:随访观察6~24个月,55例患儿血管瘤全部消失达到治愈,3例有效,未发生局部感染、组织坏死及瘢痕畸形。结论:应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治愈率高、操作方便、副作用小,有效的恢复了眼睑的正常外形与功能。

       [关键词]眼睑海绵状血管瘤;儿童;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

       海绵状血管瘤是儿童先天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儿童时期的血管生长迅速,加之眼睑与颌面部组织的血供丰富,因此,位于该部位的血管瘤生长较快,若不及时治疗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眼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尤其是上睑的海绵状血管瘤可造成上睑下垂,可引起儿童的视力障碍。笔者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58例,经临床观察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操作方便、副作用小,愈后能恢复眼睑的正常形态与功能。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为部分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4岁。血管瘤范围最大10cm×8cm,最小2cm×1cm。血管瘤类型:海绵状血管瘤53例,毛细血管与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5例。血管瘤分布部位:,右眼上睑19例,右眼下睑12例,左眼上睑18例,左眼下睑9例。其中有2例血管瘤范围大,侵犯到睑结膜、穹窿结膜及眶内深层组织,上睑血管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和眼睑运动障碍,3例患者出现视力下降。

       1.2术前检查:治疗前常规测体温正常,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及X线胸片等检查均正常。对面积大、位置深的血管瘤患者行眼眶CT或MRI检查,眼部彩超检查,明确血管瘤是否累及眼球或眶内的范围,制定治疗方案。

       1.3方法:采用平阳霉素8mg加地塞米松5mg(1ml),用2%利多卡因1ml,生理盐水2ml稀释成4ml的溶液。用5号针头注射器从血管瘤外围0.5cm正常组织进针,穿刺到血管瘤体回抽见血后将药物注入瘤体内,血管瘤较大者可多点注射,至瘤体苍白、肿胀为度,注射后用棉棒轻压进针部位3~5min,勿在血管瘤表面进针,以免针眼出血和药液渗漏,降低疗效。根据病人的年龄、体重,瘤腔的大小、深浅和所在部位,决定注射平阳霉素剂量,儿童的注射剂量0.3~0.6mg/kg,每次平阳霉素剂量最多不超过8mg,疗程总量不超过60mg,间隔1~2周按每次药量及方法重复注射,分别为多次注射治疗,直至瘤体消失穿刺回抽未见血液。每次注射充分做好眼睑皮肤消毒,注射后眼药水滴眼包封患眼。

       1.4疗效评价:参照国内通用标准[1]:Ⅰ级:无效,瘤体无缩小;Ⅱ级:有效,瘤体缩小不足2/3;Ⅲ级:显效,瘤体基本治愈,色泽接近正常;Ⅳ级:治愈,瘤体消失无残余,表面色泽正常。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疗效6~24个月,其中除2例毛细血管与海绵状混合型血管瘤,1例因血管瘤病变面积大,侵犯到睑结膜、穹窿结膜及眶内深层组织,治疗效果显效外,其余患者血管瘤消失达到治愈,治愈率95%,有效率100%。用药后副作用小,仅为注射区域局部组织肿胀,一般3天后逐渐消肿,15天后皮肤色泽渐趋于正常,12例患者出现低热,均在38℃以下,未作处理。全部患者均无局部组织感染及组织坏死,未出现皮肤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及肺部异常症状。治愈后眼睑组织恢复正常弹性及形态,眼睑功能正常。

       3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血管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2]。血管畸形则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是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更新的非真性肿瘤,一般不能自行退化,海绵状血管瘤属静脉型血管畸形,多在出生时发现[3]。发生于眼睑部位的血管瘤也不在少数,本组病例均经临床检查,体位试验和穿刺检查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皮肤表面呈现浅蓝色,眼睑明显肿胀畸形,影响患者的面容,造成不同程度的上睑下垂和眼睑运动障碍。对眼睑血管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可以引起弱视、斜视、及屈光不正等。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但都各有其优缺点,要达到治疗简单、疗效显著、眼部不遗留瘢痕畸形和无并发症较为困难,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分为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两大类。手术切除血管瘤时,常因需要保留重要组织结构及功能,不能彻底切除而致血管瘤复发,同时手术造成眼部的瘢痕畸形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眼部特殊解剖的复杂和功能的重要性,加之海绵状血管瘤病变的特点,瘤体边界不清,病变组织内充满血窦,血供较为丰富,尤其是面积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很难完全切除血管瘤,术中出血量大,手术后易造成眼睑的组织缺损,形成的眼睑瘢痕畸形是患者与家属所不能接受的,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不应是首选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很多,硬化剂局部注射、低温冷冻、激光、放射治疗、用口服强地松等[4],疗效均不理想,并常有许多副作用。以往非手术治疗的方法,最常用大剂量的硬化剂鱼肝油酸钠局部注射,易引起剧烈疼痛及过敏反应,严重的组织肿胀可引起血栓形成,甚至可能发生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瘢痕。面部眼睑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要在血管瘤治愈的前提下,眼睑部位的形态美容需特别重视,达到眼睑组织恢复正常弹性及原有的形态,眼及眼睑功能正常。因此,上述血管瘤的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方法在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治疗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我们采用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作血管瘤体内局部注射的方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操作方便,副作用小及可重复注射,临床治愈率高,并且能恢复眼睑的正常形态与功能等优点。

       平阳霉素作血管瘤局部注射,可以使药物停留在较多的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窦内,使血管内皮细胞固缩、破碎,血小板黏着,微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瘤体纤维化,起到机械栓塞与化疗相结合的作用,最终使瘤体消失[5]。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优点在于它无免疫抑制作用,不抑制骨髓造血功能,临床可静脉注射,动脉灌注及肌肉注射,不会引起溶血改变,也不破坏周围正常结构[6],故适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内相互吻合的血管众多,而且与全身血管间出入血管少而细小,血流缓慢,药物易在局部积聚,是采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有特效的组织学基础。儿童因恐惧心理对治疗配合性差,眼睑区域的皮肤娇嫩,血管瘤多在眼球重要器官周围,需将患者充分固位好的条件下,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要准确的注入到血管瘤体内,穿刺到血管瘤体内回抽见血后才能确定注药到血管瘤体,药物不能注射在皮肤浅层内,可发生局部皮肤组织层内肿胀压迫而缺血,皮肤表面出现溃烂感染遗留瘢痕。眼眶内深层组织的血管瘤注射治疗要注意;一是注射穿刺时不能伤及眼球的重要组织结构。二是注射剂量相对要减少,防止平阳霉素的肿胀副反应,使眶内组织过度肿胀压迫眼球,而引起眼球的损伤出现并发症。眼眶内血管网比较丰富,血管瘤与周围组织的血管交通支多,血管瘤内的血液流速增快,平阳霉素在血管瘤内停留时间短,治疗效果相对要差,一例患者在随访观察疗效期间未能完全治愈,需继续治疗。平阳霉素治疗眼睑海绵状血管瘤显效快,治疗方法间隔1~2周即可重复注射,每次平阳霉素剂量最多不超过8mg,间断性用药比较安全,本组病例疗程总量不超过60mg,治疗后复查血常规和胸片,无一例患者发生血液系统的异常变化,或肺炎及肺纤维化等严重并发症。

       在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类固醇激素对血管形成过程中存在抑制现象[7]。地塞米松可以增加血管收缩的感受性,对血管瘤的增殖有抗同化和血管收缩作用,促使血管瘤退缩,糖皮质激素可作为治疗增殖期血管瘤的首先治疗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眼睑海绵状血管瘤,起到良好的协同治疗作用,一般注射治疗3~5次后血管瘤明显的缩小,观察1月后复查,有剩余的部分血管瘤再注射治疗,直到血管瘤完全消失。临床治疗中平阳霉素的副作用主要是注射区域组织明显肿胀,少数患者出现发热。地塞米松不但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而且在局部注射可有效地减轻平阳霉素注射后的局部肿胀和发热,防止平阳霉素激发瘤体内热源释放和过敏反应[8],地塞米松可以增强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平阳霉素的副作用。用利多卡因和生理盐水作为平阳霉素及地塞米松的稀释溶媒,注射时具有局部封闭和止痛的作用,使患者在减少疼痛的状态下接受治疗。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