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海绵状血管瘤 超声定位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

超声定位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20 14:10   1070  

       患者男,31岁,双下肢麻木4+年伴加重9+个月入院。神经外科检查:颅神经(-),双上肢肌力V级,右下肢肌力IV级,左下肢肌力Ò+级,胸7~8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肛门反射减弱,双下肢膝反射稍亢进,跖反射正常,双下肢Hoffman(-),Babinski(+),Oppenheim(+),Gordon(-)。MRI示胸6椎体平面脊髓内异常信号,大6mm@7mm,增强无明显强化,性质待定,不排除占位病变。行椎管探查,胸段椎管暴露并充分止血后,行术中超声检查。使用GEVivid超声检查仪,4~10MHzÑ型线阵探头,使用无菌腔镜套包裹密封,于椎管内持续注入生理盐水状态下将探头置于硬脊膜表面探查。在胸6平面脊髓内见大小约8mm@5mm@5mm的弱回声实性结节(图1),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该结节紧贴硬脊膜深面,术中超声定位该结节。切除结节病变后,超声再次探查发现弱回声结节消失。术后双下肢感觉及运动迅速恢复。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
 

超声定位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1胸6平面脊髓内查见大小约8mm@5mm@5mm的弱回声实性结节

超声定位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1例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图2结节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讨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占脊髓血管性疾病的5%~12%[1]。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髓内型、硬脊膜内髓外型、硬脊膜外型及椎体型,其中以髓内型最多见[2]。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出现肢体感觉、运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大多为缓慢进展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切除病灶是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本的治疗方法。术前MRI为诊断本病的最佳手段。而脊柱手术具有较高的风险,尤其是肉眼不可视的肿瘤定位尤为重要。早在超声应用于临床初始,A型及B型超声就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及超声与临床的紧密结合,术中应用超高频超声波对于脊髓髓内毫米级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很有益处,可以观察肿瘤距离硬脊膜深度,肿瘤大小、形态及血供情况,并可检测病灶切除是否彻底。术中超声为外科医师提供更多实时影像信息,有利于精准定位,缩小手术范围,减少脊髓损伤。

        参考文献
[1]ShinJH,LeeHK,RhimSC,eta.lSpinalepiduralcavernoushemangioma:MRfindings.JComputAssistTomogr,2001,25(2):257-261.
[2]单永治,凌锋,李萌,等.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87-289.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