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肝血管瘤 B超误诊为肝硬化的多发性肝血管瘤1例

B超误诊为肝硬化的多发性肝血管瘤1例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15 13:36   1750  

       10年来间断查肝功正常,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2010年11月 19日于我院体检时行腹部B超检查:肝脏大小正常,光点密集增粗增强,回声分布不均匀,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内可见结节样改变,门静脉主干内径1 · 5 cm,脾脏厚度4· 2 cm,长度 10,0 cm,光点密集暗淡,回声分布均匀,脾门部脾静脉内径 0,7 cm,胆囊大小正常,壁厚0· 3 cm,壁略毛糙。B超结果提示为肝硬化。进一步行腹部增强CT检查提示:肝脏轮廓光整,肝叶比例未见异常,肝脏实质内可见散在多发低密度影,最大者位于肝左叶外侧段,大小约1 · 4 cm × 0· 9 cm,增强后动脉期肝右叶前下段、右叶后上段部分病灶内可见明显均匀性强化或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病灶强化范围逐渐增大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肝左叶外上段、肝右叶后上段及前下段低密度影增强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似可见其密度渐增高,余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肝门部结构清晰,未见明显占位性病变。脾脏及胰腺大小形态未见异常。CT诊断意见:肝内多发结节,考虑多发血管瘤可能性大,部分为不典型性血管瘤 。

       讨论肝血管瘤〈HH)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间叶性细胞瘤,包括四种类型,分别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硬化性血管瘤和毛细血管瘤。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其诊断依赖于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肝血管瘤CT平扫多表现为肝内单发、多发圆形或者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肝血管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现结节样、斑片样或者环形强化,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延迟期扫描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充填,部分病灶完全充填为等密度或部分充填。肝血管瘤中最常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B超下肝海绵状血管瘤可分为强回声型、低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病理组织学上瘤体由血窦与血窦壁构成,依据血窦壁的厚度分为厚壁型和薄壁型。厚壁型血窦间隔内纤维组织较多,血窦腔小,反射界面相对较多,声像图多呈强回声;薄壁型血窦间隔内纤维组织较小,血管腔断面多,血窦腔大,反射界面较少,声像图多呈低回声。少数血窦大者B超声像图可见圆形无回声区,内部回声均匀,边缘回声增强,边界较清晰,如血管腔内伴新鲜或者机化的血栓、钙化、静脉石瘢痕等,则声像图上可呈强回声甚至有声影出现。依据血管瘤内血流量大小及其血流动力性特点,也可将其分为高流量(快速增强)、中等流量(中速增强)和低流量(慢速增强)3类。值得注意的是,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病情的进展或发展变化,加之肝脏可能伴发肝硬化、脂肪变、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病变,肝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是复杂多变的,由此即构成非典型性肝血管瘤影像学表现,造成漏诊及误诊。本例患者因肝血管瘤较小,且多发,影像学表现不典型,B超误诊为肝硬化结节。

       超声诊断失代偿肝硬化比较容易、可靠,但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均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肝硬化的诊断不能单纯依靠B超,应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生化检查等进行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CT及肝穿刺病理组织活检,防止误诊及漏诊。
郝春秋王素娜周永兴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