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9 17:01   1898  

李丹,郑华,宋文静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肝血管瘤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病灶回声强弱,声像图可分为高回声型(85例),混合回声型(25例),低回声型(14例),无回声形(4例),其中以高回声型最为多见。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检出率较高,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占肝脏良性肿瘤的41.16%~70.10%。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日益增多,为了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对128例肝血管瘤进行了分析,总结肝脏血管瘤的诊断要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探讨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28例,男78例,女50例,年龄27~75岁,平均56岁,大部分病例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在健康查体或术前查体时发现,个别病例因肝血管瘤较大而引起上腹部隐痛不适来院检查。病灶单发82例,多发46例;病灶最大直径1415cm,最小018cm。本组病例经CT增强扫描证实45例,经肝穿刺细胞学证实17例,随访1~2年66例。

       1.2仪器与方法:所用仪器为Philip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5~5MHz。患者于清晨空腹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首先对肝脏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了解肝脏一般情况,重点观察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和内部回声,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内部及周围血流形态,分布等情况。

       2结果

       本组128例患者中肝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多样,大小不一,根据回声类型主要分为四种:¹高回声型:85例(6614%),此型最多见;混合回声型:25例(1916%);低回声型:14例(1019%);无回声型:4例(311%),此型极少见。

       3讨论

       肝血管瘤病理上分4种类型: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及毛细血管瘤。其中最常见为海绵状血管瘤。

       肝血管瘤超声图像表现多样,根据回声强弱主要分为四型:高回声型:此型最常见。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以1~3cm居多。病灶回声高于肝实质回声,其内间隔细小管状或圆点状无回声区,呈筛网状,周边锐利,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晰。病灶后方无明显增强效应,邻近肝组织回声正常。

       混合回声型:此型病灶多较大,平均7~15cm。肝内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性回声,病灶内部呈现粗网格状或蜂窝状结构,分布不均,回声强弱不等,边界清晰,瘤周常有不完整高回声包绕。病灶后方有轻微增强效应,邻近肝组织回声正常。

       低回声型:较少见,病灶大小约3~7cm,其内部回声低于临近肝组织,间杂不规则强回声或细小光点回声。

       无回声型:极少见。多位于贴近肝表面处,瘤体内无网格状结构等表现,但透声较肝囊肿略差,边界较囊肿欠清。但可见有血管与瘤体相通或血管环绕。

       尽管肝血管瘤内血流丰富,但由于瘤体内血流速度较低,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瘤体内血流信号稀少,血流检出率较低。
如检出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一般表现为病灶周边斑点状或短棒状血流信号,有时呈环状包绕在血管瘤周围;或可见病灶边缘的供应血管伸入到肿块内部并继续分支,呈树枝状。

       深呼吸后病灶内部及周边均无明显血流增强信号。较大的血管瘤内,可探及动脉型血流,用频谱多普勒测量,最大血流速度<50cm/s,RI多<0155~0160,PI多<0185~0195。部分血管瘤内可探及低速静脉血流频谱,血流速度多<20cm/s。

       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应与小肝癌鉴别。图像区别有:肝血管瘤壁厚,内部呈筛网状结构,轮廓欠整齐。而小肝癌大多呈低回声区,内部无筛状结构,有时可见声晕。对较大的位置较浅的血管瘤适当加压扫查可发现肿瘤有压缩变形的特征。但有的无明显血窦组织,伴有钙化等的血管瘤有时与恶性肿瘤在声像图上较难区别,除结合AFP、核素血池扫描、CT及MR等检查以助鉴别外,还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的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以获确诊。

       综上所述,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普及提高与更敏感的超声仪与方法的采用,肝血管瘤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而且简单价廉,无创伤痛苦、无辐射、可反复动态多切面观察,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