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论坛 血管瘤的概述 1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MSCT征象分析

1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MSCT征象分析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7 14:06   1276  

岳奎涛,吴春艳,周茂义,李丽新,邵伟光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261031)

       摘要:目的 提高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PSH患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结果MSCT平扫示17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3个病灶),共20个病灶。20个病灶中结节13个,肿块7个;肿瘤最大径0。9~3。6(2.3±0.9)cm。病灶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4个伴钙化,2个可见“空气新月征”,6个呈磨玻璃密度结节;11例行增强扫描后病灶显著均匀强化,2个可见“贴边血管征”,3个伴“尾征”。结论PSH典型MSCT征象为肺内孤立性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强化明显,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可伴有钙化。增强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关键词:肺硬化性血管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肺硬化性血管瘤(PSH)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良性肿瘤,由Liebow等[1]于1956年首次报道。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为肺内孤立性结节,影像学表现易与肺内其他良性结节及部分恶性肿瘤相混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共收诊18例PSH患者,现对其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本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1临床资料

       18例PSH患者,男3例,女15例;年龄22~71岁,平均44岁。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13例无任何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偶有胸闷等不适症状;2例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1例偶有胸痛,病程数天至数周不等。均行MSCT平扫(采用PhilipsBrilliance64-mutisliceCT和宝石能谱CT),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至肾上腺水平,层厚5.0
mm,层间距5.0mm,同时行薄层扫描(层厚1.50mm、层间距1.25mm)。11例行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00mgI/mL)80mL,速率3.0mL/s,于注射后25、60s后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扫描结束后常规行MPR重建。所有病例的MSCT资料由2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影像学医师独立分析,评价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以及平扫及增强特征,意见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达成最终一致结果。

       结果18例PSH中17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3个病灶),总计20个病灶。直径<3cm者13个,直径≥3cm者7个;位于右肺上叶6个、中叶3个、下叶6个,左肺上叶2个、下叶3个。14个病灶位于肺外带,6个位于肺门周围。MSCT平扫病变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轮廓较规则,肺窗均未见明显毛刺(图1a~c)。肿瘤最大径0.9~3.6(2.3±0.9)cm。病灶密度均匀14个、不均6个,4个内见钙化,1个呈斑片状钙化(图2a)。18例患者中1例
伴有肺门增大淋巴结(图2b)。20个病灶中,6个为磨玻璃密度结节,余14个病变平扫CT值为23~62(41±12)HU。11例在增强扫描后均呈明显均匀强化(图1b,图3a),CT值41~92(62±17)HU;其中2个病灶周围清晰显示“贴边血管征”(图3a~b)。1个病灶突入右肺上叶后段支气管内(图4)。

       2讨论

       PSH是一种来源于呼吸道上皮细胞的肿瘤,占肺良性肿瘤的22.2%~32.8%,大多表现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多发罕见[2]。PSH病因不明,部分学者认为与瘤内类固醇性激素受体(黄体激素受体)的异常表达有关[3]。患者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偶有患者主因咳嗽、咳痰、胸痛等[4]不适症状就诊。本组病例中女性患者居多(15/18),年龄(44±14)岁。

18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MSCT征象分析_血管瘤论坛-中国血管瘤患者之家


注:图1女,60岁,左肺上叶尖后段类圆形占位,边缘光滑,无明显毛刺,增强后明显强化;
图2男,43岁,右肺下叶背段椭圆形肿块,内见斑片状钙化,伴右肺门肿大淋巴结;
图3女,70岁,右肺上叶前段类圆形肿块,明显强化,可见“贴边血管征”;
图4女,30岁,右肺上叶前后段交界处类圆形肿物,伴有支气管受压。
     
       13例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偶有胸闷、不适症状;2例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丝;1例偶有胸痛发作,病程数天至数周不等,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PSH作为一种少见的肺内良性肿瘤,其MSCT征象主要包括:①位置:常位于肺周边,右叶多于左叶,下叶多于上叶,多为肺内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偶有多发和双侧者。本组17例单发,1例多发;20个病灶中14个位于外带,6个位于内带,左肺5个,右肺15个,上叶8个,下叶9个,中叶3个,与文献报道相符。②大小:直径1.0~4.0cm,以小结节多见,约70%病变直径<3.0cm[5]。本组20个病灶最大径为0.9~3.6cm,直径<3.0cm结节13(13/20)个,直径≥3.0cm肿块7个。③形态: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大部分无明显分叶和切迹,边缘无毛刺、无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中等恶性征象。

       本组20个病灶均符合上述表现。④密度:病变多呈软组织密度,与同层肌肉相仿[6],且密度均匀,部分内部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7]。本组20个病灶中14个病灶密度均匀,4个发生钙化,其中1个内见斑片状钙化。⑤特异性征象:“空气新月征”、“贴边血管征”、“尾征”被认为是PSH相对特异的MSCT征象。“空气新月征”又称“空气潴留征”,为瘤体毛细血管增生,使气道变形而形成肿瘤与包膜间的游离气腔,MSCT表现为肿块周围新月形半月形,无肺纹理透亮区域,并且不随体位移动而变化。“贴边血管征”为病灶周围点状的血管强化断面[8],由肿块膨胀性生长致周围血管聚集、包绕肿块而成;“尾征”MSCT表现为肿瘤边缘尾状突起,且多位于病灶近端靠近肺门一侧,该征象可能与PSH对肺门血管有生长趋向性有关。本组病灶中2个见有明确“空气新月征”,2个存在“贴边血管征”,3个伴有“尾征”。尽管上述征象不常见,但相对特异,具有一定的诊断提示作用。⑥强化特点:绝大多数病灶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9],极少数病例结节中心不强化。PSH增强后强化是否均匀与病灶大小密切相关。史景云等[10]认为PSH显著强化是由其内部微血管密度决定的。直径<3cm的病灶由于病程短、血管密度高,多呈明显均匀强化;>3cm病灶由于瘤内形成较大范围的实体型和硬化型结构,其内间质小血管闭塞、数量减少,因此多呈不均匀强化。本组病例中11个病灶增强后均呈明显强化,CT值在41~92HU之间,与其病理结果相符合,提示PSH为富血供病灶。

       综上所述,PSH作为一种好发于中年女性的少见肺内良性肿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典型MSCT征象包括肺内孤立性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晰,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强化明显,与周围血管关系密切,可伴有钙化。不典型时需与肺癌、类癌、霉菌球、错构瘤、结核球等疾病相鉴别。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