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血管瘤论坛 眼部血管瘤 眼眶窦性血管瘤

眼眶窦性血管瘤

发布者: 血管瘤论坛   2020-3-5 17:26   850  

       眼眶窦性血管瘤:窦性血管瘤是眼睑中最常见的肿瘤,占眼眶肿瘤(1422例)中的21.4%,占眼眶血管性肿瘤中的90%。女性多于男性,青壮年多见,年龄高峰30-40岁。最高者64岁,最低年龄为12岁。与毛细血管瘤多为婴幼儿者恰成对比。

       【眼眶窦性血管瘤的病理

       有一个很厚的纤维组织包膜,肿瘤呈圆形外观,表面光滑。在纤维组织包膜内,为扩张的血窦,内衬以扁平内皮细胞,外被厚薄不等的纤维组织所隔开。电镜下,纤维组织间隔中能找到平滑肌细胞是其和淋巴管瘤不同之点。在纤维组织包膜内侧,常能见到扩张的毛细血管,在包膜外邻近的脂肪组织中,也常有类似的扩张血管,因此,人们推测邻近的脂肪组织内扩张的毛细血管以后会和窦性血管瘤主体合并,是窦性血管瘤得以增大的一个因素。

       窦性血管瘤和全身血管瘤无联系,它不像毛细血管那样有营养血管供应,所以血窦内是淤血,易发生静脉血栓及静脉结石形成。以后还可发生纤维化及钙化,以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并在间质内引起慢性炎痙反应,因而易和淋巴瘤混淆。

       【眼眶窦性血管瘤的症状

       窦性血管瘤多为单发,少数可多发,发展缓慢,病程慢长,平均为4.5年,最长者可达30年,逐渐引起眼球突出,但在相当长时间内,很少引起眼球运动障碍或视力损害,起病初期,多无自觉症状,或照镜时偶然发现或被别人发现。经历一定时间后(〉2年)可能出现一过性视力模糊,这是由于肿块压迫到眼球的后部所引起的。早期眼球突出不明显,眼球突出多V5mm,病程慢长者(30年)可>16mmo少数病例也可以发展较快,或在缓慢发展相当长时间以后,突然增加。多为瘤体内血栓形成所引起。由于病变位置较深,眶缘常不易扪及肿块,晚期病例,眶内广泛受累后,可有上睑下垂,下睑外翻,眼球高度突出后可引起角膜暴露性溃疡,结膜肥厚等。

       眶内窦性血管瘤可发生在眶内任何部位,文献上提到颛侧较为多见,恰和毛细血管瘤多在鼻侧成为对比,也有报道肌锥内最多见。

       位于肌锥内特别是眶尖部的病变,早期引起视力减退、眼球突出、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萎缩,临床上易误诊为脑膜瘤,如肿块向前累及球壁,眼底上可见到压迫纹,或后极部视网膜水肿,在幼年患儿常误诊为胶质瘤。

       也有少数病例,幼童期为眼睑或结膜毛细血管瘤,若干年后发展为眼眶内窦性血管瘤。此瘤的自然过程是逐渐发展,持续增大,而不会像毛细血管瘤那样会自然萎缩。

       【眼眶窦性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年或幼年病人有慢性眼球突出,视力受累或不受累,后极部眼底有受压的征象者,应考虑眶内窦性血管瘤的可能。如X线片见到眼眶扩大,或CT检査见到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的肿块,窦性血管瘤可能性更大。

       鉴别诊断中最重要的是孤立性神经鞘瘤。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上述窦性血管瘤各种特点,神经鞘瘤中也均亦可有。有2种症状或体征,对鉴别有益。①神经鞘瘤病人睡下时,头部转向某一侧会有一种疼痛或牵引性钝痛感觉,在窦性血管瘤中,一般无此症状;②X线片如发现眶腔增大,一般多为窦性血管瘤,而神经鞘瘤的机会较少。

       起于眶尖深部窦性血管瘤有时和视神经脑膜瘤要区别,因为两者都可引起视力减退和眼底改变(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萎缩),但视野改变在窦性血管瘤中较为少见,X线片视神经孔如有扩大时,则脑膜可能性较大。此外B超和CT检查对诊断有所帮助,A型和B型超声检査联合应用,能证实窦性血管瘤的圆形轮廓及其光滑表面并能测出肿块内囊性特点。

       【眼眶窦性血管瘤的治疗

       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肿瘤有很厚的纤维包膜,并且表面光滑,所以很易与周围组织分离。如肿瘤病程特别长,可能与视神经鞘粘连牢固,可任其稍有残留,不必强行剥离以免损伤视神经。残存的瘤组织可以发生纤维化,以后逐渐萎缩,如残存瘤组织过多,可导致复发。复发肿瘤生长更快,且更难切除干净,但窦性血管瘤恶变者罕见。

       如窦性血管瘤位于眼球后侧壁,从眶内可以触及肿块,也可采用坏死疗法治疗。其疗效也较满意,完全可以达到手术治疗效果。

       具体治疗方法: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指触及眶内肿块,将眼球推向另一侧,用细针经眼睑皮肤穿刺到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缓慢注射肿瘤灵药液,注射完毕后针孔用消毒棉球压迫数分钟,隔日治疗1次,3~5次为1疗程,肿瘤灵的用药量是血管瘤体积的1/4~1/3。



相关推荐

病友日记 更多  ▶
返回顶部